稳定的宏观因素,不受资本裹挟,不断创新,德国制造业强悍的因素

2019-08-14   牛牛说金融

德国制造

德国的制造业享誉全球,其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可谓是入木三分。那么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有什么地位呢?

早在2010年的时候,德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就得到了21%,其提供了全部就业的22% 。令人瞩目的是德国制造业工人并不是因为工资低廉,据美国人的研究报告显示,德国工人平均时薪比美国人高66% 。美国人力成本之高是全球令人侧面的,其平均时薪是16美元/小时,按照1:7的汇率换算美国人一小时收入是112元人民币,德国工人是186元人民币。

人力成本如此高昂的德国却保持着常年贸易顺差,2012年的时候德国单月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58亿欧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去窥探一下德国制造。

1、 德国制造的宏观助力

宏观经济稳定

研究德国经济是众多知名学家的爱好,确实德国经济有着令人着迷的研究价值,其综合表现就是专家们意见不统一。为此争的面红耳赤并乐此不彼,因为每个人都以为窥探了德国的核心秘密,是啊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制造业确实值得众人争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原因却在欧元处。德国制造业确实应该感谢欧元区相对稳定的币值,而欧元区其他成员国出口能力很弱,这当然是一个积极因素。对于制造业来说,一旦汇率出现不稳定,对其出口的波动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个貌似可靠的答案却并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德国商品承载了高昂的人力价格,这并没有影响其出口格局贸易顺差依然在每天进行着。

欧元区的币值稳定是一个助力因素的话,那么国内的宏观政策也是德国制造保持优势的一个助力。2003年的劳动法改革可以说给企业用人增加了灵活性,而收紧接受失业救急条件可谓是避免了"薅社会羊毛"投机群体的不劳而获。

综合来讲,劳动法改革的缺点是加快了劳动力市场的贫富差距。长期合同(铁饭碗)享有安全保障;在新劳动法体制下,企业可以随时引进固定合同(临时工),这些工人的待遇会低很多也得不到铁饭碗的安全保证。2010年的时候,固定合同占总就业的15%,主要人群为妇女、年轻工人和外国工人。

在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应对复杂局面这些临时工被首先裁员,到了2011年这批员工又被恢复工作。可以说这个灵活的用人政策,避免了在经济危机面前的企业背负更大负担。而长期工在危机期与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保住了就业岗位。

工人和企业一起度过了那场经济衰退,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失业率大增的同时,德国失业率仅仅提高了0.2%,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劳动力市场改革在德国制造业限制成本继续上升的同时,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就也的冲击,这当然是德国政府的功劳。对于企业创新来讲,其源动力来自于就业工人的辛勤付出,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肯定是功不可没!

2、 德国商业模式

德国人创造了术语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金融发达的美国,创业期间一旦得到市场认可,就会想法设法排队上市。企业上市后融资来源于股本和银行贷款(股份质押),二级市场分析师看重的是每季度的盈利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不会在长期规划中投入太大精力。

德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则不同,他们更多的是用自由资金去发展预期。

在德国不管企业规模如何,家族企业的占比相对稳定。和国内家族企业不同,德国的家族企业注重的是传承,就好比工人专注制造一样的传承。德国铸造业经理人曾经感叹,当一个家族决心把公司作为一个传承的失业来管理,这种精神就可以让他们进行研发时目光放的长远,计算一个项目的回报周期也会拉长。

这样的例子在德国比比皆是,他们为了家族的名誉和可持续化发展而孜孜不倦。因为没有资本市场的要挟,所以公司发展的资金来自于企业利润而不是银行贷款。公司的现金储备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也能得到适当缓解。

"保守"的融资策略可能会影响短时期的企业规模,但是制造业本身不就是严谨的态度才能保持不败吗?这也避免了一旦国家银根紧缩,银行上门讨债的尴尬。

没有资本市场的介入,企业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而高品质的商品在市场就会所向披靡。德国制造给人的感受是制造别人生产不了的商品,因为其质量得到保证更多人摒弃了那些便宜货,这就是德国人力成本上升并保持长期顺差的品质保证!

大多数研究得出结论,德国制造的创新通常是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式改进,而不是创造出全新的商品和业务模式。当然这是和美国对比而来,比如苹果、IBM等等这些领域德国制造并不擅长。

这不是资本市场下的结果吗?传统制造业商业化的周期需要长周期,而消费品的产品和服务周期则是越短越好。这正是商业模式种下的因果,资本市场不可能接受一个长期战略,而美国企业不短期获利将会被市场遗弃。

3、 德国制造创新模式

渐进式创新

正如经济学专家分析,德国的渐进式创新需要的是工人长期累积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升。因为很多对产品的创新来自于对市场中直接观察而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的汽车、高端设备制造能长盛不衰的理由。

德国创新以传统为基础,工业专注化生产、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员工队伍的长期培养等等奠定了基础。这种德国模式让企业面对低成本竞争的时候,能够保持自身领域的技术领先而不被市场抛弃。

德国企业对于自身传统领域的捍卫,并不存在死脑筋的盲目坚持。一家德国半导体工业仪器供应商,主要生产湿式化学过程的机器。他们的一个客户转行到生产太阳能,在生产中遇到了困难,向这家企业求助。

在帮助客户的同时,他们整合了自身优势,研发出来了新型太阳能电池生产机器。并且他们这个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要优于现在流行的标准。这家公司为了迎合客户要求,把整个研发团队搬到车间,最后完成一个个公关后,两家公司享受了这次渐进式创新带来的丰厚利润。

把简单做到极致就是一个奇迹,德国制造就是这样在一个个奇迹中捍卫了自身的尊严。

结语:我们细数一下德国制造业经历过的考验

1、 石油危机短暂影响后迅速恢复

2、 广场协议后日本出现资产泡沫,德国完美错过。(当时他们和日本待遇相同)

3、 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失业率大增的同时,德国失业率上升0.2%

4、 德国二战后,经历短暂调整后一直保持了顺差贸易

5、 2003年德国经济学家出版《德国还有救吗?》书中语言全部失利

6、 德国制造业工人在全球中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