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1∶5万环境地质调查,支撑皖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

原标题:综合环境地质调查支撑皖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摘要:通过1∶5万环境地质调查,对皖江沿江地区环境地质背景、地质资源现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全面总结,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沿江过江通道和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保障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对土壤资源开展调查评价成果助,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搭建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信息平台,推动地质成果信息化建设。

1.项目概况

“皖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沿江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归属于“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周期为2016—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围绕皖江经济带国土规划、城镇发展需求和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查明地质环境基础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地质调查整装性成果(图1),进行皖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构建皖江经济带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提升皖江经济带环境地质工作支撑和决策服务能力。本项目也是“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主要依托项目,承担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信息平台建设和综合研究。

图1 皖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沿江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进展图

2.成果简介

(1)围绕沿江产业布局、沿江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优质农业、用水安全,开展沿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特色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和应急水源地评价,服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提升皖江经济带环境地质成果的支撑和决策服务能力。编制《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依托皖江经济带多年来地质调查成果编制,系统梳理了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成果,提出了皖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4项资源优势和2个需要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针对皖江沿江地区规划的17条过江通道进行了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根据对区域及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提出铜陵开发区城市道路过江通道D07北岸软土深度大,南岸条件相对较好,宜采用“南桥北隧”桥隧结合的方式;铜陵横港城市道路过江通道D08南岸有残丘,北岸有约40m的巨厚粉细砂层,下伏有砾石层,建议南岸施工需注意防范砂土液化和管涌等问题;提出了不同地质条件类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约束性地质因素,芜湖市地下空间按三层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0~-5m空间域开发利用适宜性主要受地面条件控制,-5~-15m空间域开发利用软土工程地质条件影响较大,-15~-40m空间域开发利用受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工程地质条件次之,古河道、厚层砾石层是重要因素;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地质问题为地形起伏、松散层厚度不均、砾石层、基地起伏较大等,对新安庆西高铁站规划建设区0~-10m、-10~-15m、-15~-30m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对高铁新区未来工程建设提出建议,保障站区工程建设安全和空间有效利用;在池州、桐城开展特色土壤资源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围绕富硒土地资源,以建设富硒特色小镇为抓手,在池州市推动成果转化,将富硒农产业发展提升为池州市农业产业发展新方向;建立桐城市特色农产品“桐城小花”茶地球化学地质模型,提出了富硒茶开发基地、高标准无性系茶园基地、茶业推广种植基地等不同类型的茶业发展布局建议,建立了各茶产业开发基地地球化学档案;围绕沿江地区供水安全,在马鞍山和铜陵-芜湖地沿江地区圈定了2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马鞍山市沿江应急水源地位于江心洲及当涂县姜家湾-安民-陈家村,总面积约80km2,铜陵沿江应急水源地位于太平-钟仓,面积146.3km2,均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2)系统梳理和总结皖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成因等特征,划分第四纪地质单元。对皖江经济带沿江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和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了以地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为主要标准的皖江沿江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为3个一级地质单元: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图2)。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的物源及岩性进行二级单元划分,共分为7个二级单元。

图2 皖江经济带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图

(3)总结出不同地质单元的地层结构组合特征,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对不同地质单元的地层岩性、结构、构造等特征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将皖江经济带沿江平原区3类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为7类地层结构组合类型(表1)。通过对不同地质单元地层层序结构的总结和归类,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奠定基础。

表1 皖江沿江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地层结构特征

(4)基本查明皖江经济带沿江地区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以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为指导,将皖江经济带划分为3个一级水流系统和9个二级水流系统。沿江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3-Ca、HCO3-Na·Ca、HCO3-Ca·M g 型为典型, 潜水一般以HCO3-Na·Ca( Mg)为主,说明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关系密切,循环条件好;岗地区地下水呈多样性分布,循环条件差,受人畜生活影响大;在岗地与冲积平原交接一带,地下水化学类型呈阴阳离子多要素相近分布,如HCO3-SO4-Cl-Na-Ca型水有出现,离子交换交替现象明显。参照《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对皖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区内地表水质量较好,Ⅰ-Ⅲ类水占比84%,Ⅵ、Ⅴ类水主要影响因子是氨氮。冲积平原、岗地内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50.19亿万m3/a,基岩山区补给量12428.54m3/a;冲积平原、岗地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储存量为55.23亿m3;松散岩类孔隙水中的潜水含水层的可开采量为21.64亿m3/a。

(5)建立区域标准工程地质层序,总结皖江经济带沿江不同沉积环境下特殊岩土体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基本查明皖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建立了皖江经济带沿江段标准工程地质层,共6个工程地质组、18个工程地质层。总结了沿江地区特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分析了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和影响机理。

(6)系统查明长江岸线现状,掌握长江岸线变迁,服务长江岸线生态资源保护。皖江(长江安徽段)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变形式可分为12个河段,河道形态主要为:顺直型:约占河道总长的40%;微弯型:约占河道总长的34%;弯曲型(包括鹅头分汊型):约占河道总长的26%。通过对1985年、2000年、2015年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长江(皖江)岸线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岸崩,皖江岸崩的类型主要有条形岸崩和窝崩,多发生在分汊河段,尤其是沙洲发育的弯曲型汊道的凹岸,而皖江经济带河湖淤积主要发育于长江、巢湖及沿江两岸湖泊,长江岸线北岸的稳定性总体好于南岸。

(7)地调科研相结合,科技创新提升成果水平。依托“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平台,推进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理念转变,推动建立地质调查“皖江模式”,编制皖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综合调查工作指南,引领安徽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建立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规划期内皖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状况,评价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利用温度示踪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创新皖江沿江地区水文地质研究技术方法;利用Pb、Cu、Cd等非常规金属同位素开展矿山污染示踪研究,揭示污染途径及影响范围;建立了高光谱数据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建立为技术路线的高光谱调查技术方法。

(8)搭建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信息平台,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基于“一张图”的理念,构建了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信息平台,该平台是“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数据和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部省合作项目对接地质云,进行数据管理、专业应用、成果发布和数据共享的重要节点。包含数据中心管理子系统、“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一张图展示系统、三维地质建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专业应用和成果发布与服务5个部分。

3.成果意义

皖江经济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基本实现皖江经济带沿江段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全覆盖,全面掌握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构建了皖江经济带地质调查信息平台,项目成果以多种方式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为区域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支撑。编制了《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地质调查报告》,并通过第一次“部省合作”联席会议向社会发布;年度成果编制2016/2017/2018三期《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简报》,呈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效益明显。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苏晶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