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 广东省对全省铁路沿线地质环境开展监测

2020年3月30日,T179次客运列车在京广线郴州段因山体滑坡而发生的脱轨事故,让大家再一次把焦点放在铁路安全上。

T179次客运列车在京广线郴州段因山体滑坡而脱轨

高铁安全运行对路基和桥梁的稳定性、变形程度及轨道的平顺性等有着严格要求。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意大利、葡萄牙、希腊和我国台湾云林等地区的高速铁路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地面沉降的影响,部分区段沉降已经影响到高铁运行的舒适性,甚至安全性。

我国学者也曾针对不均匀地面沉降,运用干涉测量技术、水准测量技术和分层标监测、地下水分层监测等手段相结合,对我国第一条高速运行的城际铁路——京津高铁北京段进行监测,并利用监测结果分析了其差异性沉降成因。

结果显示,地下水超采是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第四系沉积环境、地层岩性和补给条件等共同作用,使得地面沉降发展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

可见,人为因素中,地下水超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地面沉降已经引起了我国部分地段路基和桥梁变形,威胁着高铁的运营安全。

广东是经济大省,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建设的高铁有京广铁路、武广铁路、茂广铁路、贵广铁路、广珠城际、广深高铁等,因此对于高铁沿线的地质环境情况查明工作不容忽视。

近期,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积极响应高速铁路沿线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技术人员结合广东省高铁线路分布图、地下水监测站点分布图、地下水监测数据对高铁沿线地下水监测现状和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发现,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点共565个,距离高铁线路3千米以内的地下水监测站点共45个,这些监测站点附近的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对高铁沿线有一定影响。

地环总站技术人员表示,接下来要对全省高铁沿线地质环境问题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了解高铁沿线地质环境情况。

No.1

建立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优化监测点的布置,即在地面沉降严重或者分布不均匀的高铁路段加密地下水监测工程点,并实时监控地下水位的变化且在基于系统调查基础上的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评价成果,提出构建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GPS、InSAR、水准测量、分层标测量的监测体系框架及其重点内容与关键环节。

No.2

以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将高铁线路坡度变化作为地面沉降承载状态评价的指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均匀地面沉降对现有运行高铁线路坡度的影响分析,进行评估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建立起地面沉降与高铁安全运行之间的关系。

No.3

考虑选择典型区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不同抽水量、开采时间导致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特点,得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地区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位变化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不同开采量、开采时间下的地面沉降量,预测某高速铁路穿过部位的沉降量,为保证高铁运行安全,在重要铁路沿线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乃至不准开采地下水。这对分析预测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及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广东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