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感,正在侵蚀你

2019-08-04   卓小玫

图|网络

孤独感就像一条蛀虫,无时无刻都在腐蚀人的内心。

01

几个月前,杭州小伙骑车逆行被拦崩溃痛哭,情绪激动向交警跪地认错,还想跑到河边跳河。

小伙抓着头发大喊:“我要疯了,我压力好大,每天加班到11、12点,女朋友还要我去送钥匙,我其实真的不想这样的,我只想哭一下。”

在交警的安慰下,小伙子逐渐恢复了平静,交警最后说的一段话让我很触动。

交警说:“没事的,你发泄一下也可以的,我们在这里守着你都可以的,男孩子嘛,有情绪就发泄出来,发泄完了以后,再擦干眼泪,再重新过自己的生活。”

这一段朴实又温暖的话让我动容,能够用心共情他人,才能给予他人力量。

事情平息后我相信小伙在交警的安慰下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为什么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能够让小伙那么极端呢?

因为他是一个感到孤独感的人,那么什么是孤独感呢?

02

我在《论人的成长》里找到了答案。

卡尔·罗杰斯在书中说:“孤独感有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个体与自我、体验中的机体出现疏离,另一个要素是缺乏与之能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真实体验以及真实自我。”

第一个要素的意思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身体产生了分离,比如一个人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爱,会为了取悦别人违背自己的内心无条件的付出,总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但是做得越多内心越空洞,别人越会觉得理所当然,得到的只会是更多的轻视。

第二个要素的意思是:自己和他人能认同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当你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自己和别人不会否定,会接纳这个想法。

如果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得到认同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可靠,会对自己失去信任感,以后只会遵从别人的建议,失去自己真正的意愿。

就像杭州小伙一样,感到压力大和痛苦,但是不懂得反抗,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03

在《论人的成长》里有一个案例,埃伦原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幸福、憧憬与希望的人,但是在她与自己爱的人订婚,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开始,以前的美好统统都消失了,她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取消了婚约,开始走上自我毁灭的路上。

就是因为她不相信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的感受不可靠,认为父亲的话才是正确的,为了不想失去父亲的疼爱,她选择了妥协。

从那以后,埃伦开始暴饮暴食,她通过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她对自己有深深的负罪感,但是又无法解脱。

有时候一个妥协,足以让人万劫不复。

直到同伴嘲笑她时,她才开始节食,这又是一种惩罚自己的方式。

她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她开始轻视自己,在怀疑和恐惧中穿梭。

在她的第二段恋情又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再一次不相信自己的感受,选择顺从父母的感受,还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但父母赞同的表兄。

这期间她有向医生们求助过,但是他们都认为她几乎没有康复的可能。

在医生们的放弃下她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得以解脱。

04

埃伦的悲剧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真实感受,正是因为她不断的遭到他人和自我的否定,才会让她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别人说什么都是对的,时间长了,他们会在取悦别人和痛苦中无法自拔。

这种人就是价值感低的人,价值感越低孤独感越强。

最后引用罗杰斯想对埃伦说的一段话。

罗杰斯说:“作为一个人——有时要反对她的父母,有时要抵抗社会压力,时常要在结果不明的状态下做出行动——它会是痛苦的、代价很高的,有时甚至是可怕的。但它极为可贵:成为自己值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它还有许多其他的价值。”

希望有更多的人勇于遵从自己的真实意愿,活出真实的自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