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荡平项羽之后,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缔造者。
为了避免祸端,他实行“郡国并行”,让各地的诸侯与刘氏一族共享天下。
很多人可能觉得,为何秦始皇辛辛苦苦所塑造的大一统观念刚刚成型,刘邦又转而大肆分封功臣,封建诸王?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基础,是他能够以武力镇压各地诸侯,甚至已经打垮曾经那些盘踞在各地的诸侯国势力。
原来那些强势的诸侯国,因为国力损耗,军队锐减,开始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秦朝末年,战乱再起。
这一次,陈胜、吴广所主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更激化了曾经六国贵族的崛起。
一时间,盘踞在崤山以东的六国贵族再度复起,势力也同样开始渐渐壮大起来。
及至楚汉战争结束,六国贵族虽经兴替,仍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何况,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自身的军事实力也有所受损,此时所谓的“郡国并行”其实就是和诸侯国平分天下,诸侯国共尊刘邦为天下共主。
这种无奈的妥协,让大汉王朝几乎空有关中、蜀地,而崤山以东的地方大多为诸侯国占领。
楚国、梁国、淮南国、长沙国、赵国、韩国、燕国
这七大诸侯国,占据着汉王朝三分之二的江山。
所谓的祸乱根源,压根不存在。
不实行郡国并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荡平在楚汉战争重新崛起的六国贵族。可是,已经历经四年耗战的刘邦,当真能够拿出全部身家,和六国贵族宣战?
未必吧?
恐怕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
最为合适的办法,当然是折中缓和,慢慢削夺他们的势力。
刘邦定国之后,一直到他去世。
削夺异姓诸侯王的行动都在一直进行。
公元前200年,晋阳战役,刘邦开始进攻韩王信。
公元前196年,东垣战役,刘邦荡平陈豨、韩王信。
公元前196年,蕲西战役,刘邦荡平英布。
公元前196年,燕地战役,卢绾被平定。
此时,刘邦所分封的七大王中,韩信所占据的齐楚地区面积最为广阔,刘邦擒获韩信之后,将韩信软禁在洛阳,首先将齐楚地区分封为给刘氏亲王。
刘贾、刘交、刘肥成为齐楚地区的刘氏代言人。
韩信、彭越两人并没有和刘邦交战,而被直接擒获。
至此,异姓七大王中,仅仅剩下了长沙王吴芮一系。
长沙王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在汉初时期,这里并不富裕,长江以南流域也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刘邦的大军长途跋涉未免破费周折。
最为合适的办法就是让其和其他势力相互掣肘,防止彼此壮大。
而这个能够和长沙王掣肘的力量,还真的存在。
---南越。
当时南越王赵佗控制着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可谓势力强大。刘邦想要远征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南越的地盘大多是抢过来的,刘邦对比也颇为无奈。
胳膊太短,够不到。
你能奈我何?
南越就是这种厚脸皮,最终让刘邦不得不承认,好。
土地可以给你,但是你要听话哦!
南越王收到刘邦正是的授权书,名正言顺的掌管三郡,成为南越王。只是,门面上还是臣服于汉朝的。
如此一来,长沙王就成为不能除掉的一个异姓王。
如果除掉长沙王,南越岂不是在长江以南独领风骚?
到时候,谁能管得了他?
最终,长沙王因为南越的存在,免逃一死。
毕竟,你小子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吗?
如果没有,我刘邦会留着你?
异姓王被铲除之后,刘氏诸王成为刘邦最为信赖的人,他们相继被刘邦分封各地,成为捍卫大汉政权的忠实子嗣。
至少,刚刚分封的时候还是听话的。
配得上一个忠字。
后来呢?
嗯,后来他们就变心了,变得太离谱了。
有钱了,有权了,胸腔里的那个小心脏可不得多扑腾几下,怒刷一波存在感吗?
一直到吕后掌权,西汉王朝分封的刘氏、吕后封国已经多达14个。
大肆分封封地的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无形中弱化中央集权,增强地方势力的发展。
这种分封迅速让诸侯国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中央王朝的毒瘤。
刘氏诸王这些定时炸弹,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
不过幸运的是,七国之乱时的诸侯战斗力实在是弱的一比,周亚夫带领大军吊打了一顿,诸侯国势力一夜回到解放前,家底也被扒拉光。
这次叛乱的失败,为汉武帝刘彻以后推恩令的实行奠定了基石。所谓的推恩就是将封地再度分封,分封给诸侯国的儿子,再度削弱他们的势力。
推恩令这波微操的结果,儿子越多的诸王,势力会越来越弱。
可那些诸侯王的儿子一个比一个多。
哎,汉武帝也没有办法呐!
有种!你别生啊!
这波微操堪称完美!
它也让大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进入了全盛时代。
大一统王朝也正式形成!
所以呢?
郡国并行有没有错呢?怎么会成为祸乱根源呢?
这已经是优中选优的良策了,毕竟我刘邦姓刘,我不相信自家人,难道要相信外人?
当然啦,奠定大汉王朝大一统格局真正形成,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些代价的背后,无双国士韩信恐怕是最为悲情的一个人吧。
但是,别遗憾,几千年后的读者可是都记着你呢。
你韩信,就是大汉王朝的绝顶功臣,无双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