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行,警惕藏在交通工具里的“杀手”!腿肿、胸闷都是征兆

2019-09-30     叮当快药

国庆假期马上就到了,七天的小长假可得好好利用起来。不管是回家探亲,还是外出旅行,短则3、5个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都会在路上度过,尤其开车时遇到大堵车,能到达目的地已然幸运。不过,越是在这样的出行过程中,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不经意长时间久坐后,看似常见的行为,却暗藏巨大危机。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高倩提醒大家,如果在长时间久坐后,发现自己的单侧腿肿,小腿肌肉有明显的压痛感,特别是还伴有胸闷症状,这往往意味着可能已经引发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致命血栓——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肺栓塞最常见的为肺血栓栓塞症,起病急,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其中11%发病1小时内死亡。

此前,有不少媒体报道过因久坐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案例。据《杭州日报》消息,24岁的大学生小鹏,就在连续久坐10多个小时后,突然肺动脉栓塞咯血,虽然虽然做了治疗,但今后小伙子还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脏肥大衰竭。无独有偶,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接诊过一例因久坐导致肺动脉栓塞的年轻小伙……

没想到,这种凶险疾病的元凶之一竟然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久坐。

高倩解释说,肺栓塞75%-90%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久坐引起的静脉血流淤滞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下肢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需要小腿肌肉的挤压活动来帮忙。

当人长时间静坐不动时(例如长时间在电脑前静坐、长时间打麻将或是长途旅行),小腿肌肉收缩活动明显减少,静脉血流速变慢,这时就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这部分血栓有的会自行溶解消失,有的则会脱落,顺着循环进入右心,从而堵塞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如果是大块栓子阻塞肺动脉使得相应分支的肺脏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能完成,无法给全身组织及时供氧,则相当于窒息,极易引起胸闷、甚至晕厥、猝死现象。

既然静脉血栓栓塞这么吓人,那在旅行途中或者平时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呢?高倩指出,久坐导致肺栓塞有两个明显征兆,大家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

1、单侧腿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特异性的症状是单侧下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走路时可出现下肢疼痛,严重者甚至不能下地走路,部分人皮肤颜色还会改变如发青紫、暗红等。

需要注意鉴别的是,很多老年人双腿下垂时间长,也容易出现腿肿,但这种腿肿是双侧同时出现的、对称的,一般起身活动或抬高双腿休息后可以自行消失;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腿肿多为单侧腿肿,且小腿肌肉有明显的压痛,休息后仍持续存在。

2、胸闷、胸痛

部分程度较轻的肺栓塞患者因为缺氧会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这种胸闷、胸痛症状一般是持续存在的,部分伴有低热或咯血,它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劳累后发作、休息后缓解不同,与胆囊炎等消化道疾病与进食相关也有不同。

实际上,科学家们很早之前就开始研究长期久坐与静脉血栓栓塞之间的关系。除了长途旅行中的久坐外,《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美国一项研究还发现,每天长时间久坐不动的女性,发生致命栓塞症的危险会增加2倍—3倍。

而避免发生血栓栓塞做简单的方法就是多活动,比如使用电脑1小时就休息片刻,起身走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踝关节,拉伸小腿肌肉。

在旅行途中更是如此,不管乘坐哪种交通工具,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久坐。此外,长途旅行中还可以多饮水,稀释血液黏稠度。

对于长期卧床的人,可以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QsjgW0BMH2_cNUgNq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