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双流,吃袁婆婆做的那一碗温暖慈祥的荞面

2019-11-24     王老虎寻鲜记

[1]

有时候,我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在成都双流吃过的一碗荞面。一碗在一家叫袁荞面的小店儿,一个婆婆做的荞面。

面的味道,在我的记忆似乎有些模糊了,但我还深深的记得袁婆婆那慈祥温暖的笑。那笑,让我,想起了姥姥,想起了小时候姥姥看着我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同样慈祥的笑容。

如果我的姥姥活到现在,该九十多岁了。我想她了。

所以吃袁婆婆的荞面,吃的不仅仅是一碗面,而是感受一段岁月。就像这碗荞面,有些淡淡的苦涩,就像淡淡的忧伤。

[2]

吃袁婆婆做的这碗荞面,是在三年前,跟着成都的兄弟@成都古倒吃 一起去的。那一年,袁婆婆已经八十岁了,婆婆说,这个面馆到她这儿已经是祖传了三代了,从清朝同治年间就开始做荞面了,婆婆呢,是从1956年开始接手做这个面馆的。从一开始做的就是街坊四邻的生意,图的就是邻里方便,这有点像广东的茶餐厅,要的就是家的味道,味道深处即为家嘛。

岁月蹉跎,婆婆从青春妙龄一直到年至耄耋,岁月就在一碗碗荞面中又漫长又短促的度过。后来,袁婆婆的袁荞面小店儿,除了卖荞面,还卖热米凉粉和凉面,婆婆说,现在只是为了一些以前的街坊邻居小孩子回来还可以吃到我做的面。

说的我有些感动。

[3]

袁婆婆的荞面,有些类似于北方的饸烙面,有一个工具,在两块原木中间有一个圆孔,圆孔内有一漏桶,荞面和好放至其中,用一条和漏桶差不多粗细的木条猛地压下,面条就汩汩而出,落入锅中沸滚的水中,因荞面颗粒粗糙,所以荞面讲究的是快压火大快捞快吃,方才能吃到顺滑筋道的感觉。而川面的灵魂在于调味,袁婆婆用好川椒炼红油,用好猪肉做邵子,加上火笋,一碗面,让人吃的在荞面淡淡的涩味之后,是香,是鲜,是甜。

很是美好,我吃的很香。而且米凉粉,也好吃。

[4]

袁婆婆这碗荞面,或许有些人会吃不惯荞面本身有些苦涩的味道,但人生就是这样,有苦涩有甜蜜,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苦也罢乐也罢都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

我喜欢像袁婆婆的这种小店儿,这种做街坊生意的小店儿,不为别的,只为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味道可能普通,环境可能简陋,但食物实实在在,人与人之间有情有义。有个词儿,叫温暖。

有人说过,每一种普通食物都有其最精彩的瞬间,就好像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我们都能找到的,即便只是一丝的闪亮色彩。所以,人间有味便是清欢。

[5]

婆婆,我还想来吃你做的面。看你慈祥温暖的笑。

坚持原创美食文章,央视《味道运河》《吃货传奇》美食顾问,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总策划王老虎与你共同搜寻舌尖上的“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P31oG4BMH2_cNUg_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