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嬴渠梁传位商鞅是真心还是假意?

2020-09-24     新车测评

原标题: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嬴渠梁传位商鞅是真心还是假意?

提及大秦,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印象,恐怕就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但是,当年秦皇能横扫六合,剑荡八荒,一统天下于秦,也非一代之功劳!而是在秦国几代人的心血浇筑下方才成就了后来的秦朝。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合纵连横,终成强国。

在秦国变法复兴的裂变中,就不得不提到赢渠梁这个人了。

秦孝公赢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就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而魏国又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修身养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这句沉甸甸的话,不仅镌刻在国耻碑上,也深深镌刻在他心里。

窗外老霖雨的沙沙声响中,黑沉沉的政事堂里,嬴渠梁斩断自己的手指,用血涂红了石碑,触目惊心的鲜血在如磐的黑暗中发出幽幽微光,预兆的却是光明的到来。从此刻开始,他正式肩负起了父亲留给自己的重担,踏上强秦这条漫漫长路。

赢渠梁继位之后,一改秦国往日疲态,以雷霆手段整合政治,尤其是在重用商鞅之后,秦国通过两次变法改革,综合国力迅速增强,跻身西方霸主一列。但是,变革之法岂非易事,常年劳心伤神,秦孝公嬴渠梁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盛年。而与之相比,身为变法先锋的商鞅虽然也累,但累的是身,而孝公嬴渠梁累的,却是心。

变法数载,君臣同心,赢渠梁和商鞅,已然是不可分离的两人了,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一幕。在函谷关上,嬴渠梁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回光返照,他对商鞅说,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

有人说这句话是抄袭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但事实上,它却真真切切地记载在《战国策》上。在生命的临终之际,赢渠梁交代了这样的遗言,我想,答案或许已经出现了。

一个为了变法,宁肯放逐自己的儿子、眼睁睁看着自己兄长受刑的国君,一个二十年来对商鞅无比信任、任何挑拨离间都无法将这信任动摇丝毫的国君,又怎么可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摆弄出这样一个并不高明的阴谋诡计?

是试探?是暗示?还是真心实意?

相信通过上文,在大家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ODBvXQBURTf-Dn5ck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