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专访”王子月:感知当代城市空间下人的存在

2019-09-18     ArtBanana

《第六天》开幕现场表演

9月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艺术家王子月个展《第六天》在Tabula Rasa画廊开幕。开幕当日,个展同名剧场作品在画廊展厅进行现场演出。在探照灯、广角镜、PVC结构和塑料布共同构建出的戏剧场内,五位素人表演者各自进场,在三幕的表演里聚集一起又各自独立、互有交流又相互对立,交换、集结、抗争、裹挟……共同集结在25分钟的表演时间里。艺术家在作品阐释中写道,在前期的剧场工作坊中,艺术家与素人演员相互交流“关于当代生活碎片式的体验,从偶然性中提炼、发现,进而去想象另一种可能,共同创造新的集体记忆。”

《第六天》开幕现场表演

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走出,到自由艺术家,再到Capsule Mall剧团创始人,王子月的角色和身份在变化和切换中日趋清晰,围绕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的创作和思考也逐渐深入。

呈现当代个体生存现象的样本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王子月在上海、杭州、京都、阿姆斯特丹四地生活,不同的城市的风格和气质意味着明显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经历赋予了艺术家切身的身体感知经验,也直接影响了艺术家对于创作认知的转变。此次展览《第六天》所呈现的正是王子月“问题剧场计划”的北京部分,艺术家将“剧场”作为社会实践的方式,激发和引入了普通民众去感受身处之地的问题和矛盾,进而构建一个可以进行对话与想象的新的交汇空间。

剧场工作坊排演现场

“参与这场表演的素人表演者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游戏程序员、妇产科护士、做过中药生意和古玩生意的大叔、学前班的小朋友、画油画的年轻画家,在年龄和性别上也做出区分,希望通过作品呈现当代个体生存现象的几个样本,把对话交流引入到现场表演。”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第六天》表演剧照

现场呈现的声音装置“呼吸”亦是源于艺术家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第一体验,在作品阐释中,这件在机械控制下模仿呼吸动作并发出巨大噪音的不锈钢密闭盒子,“犹如我们的城市,艰难的交替呼吸,振聋发聩。”而展览最终选用“第六天”这一主题,也与所在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展览所在的时间点息息相关。

《呼吸》,声音装置,不锈钢、机械装置,尺寸可变

“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小说还是诗?”是由艺术家对京都这座城市的感受而生发出的问题,此次也作为对照的城市样本展出。对于下一座城市的感受是什么,会引入或是设定哪些问题和思考,艺术家和观者都不得而知,一切都在未发生的、行进的状态。

小说?诗?,五频录像装置,2018

寻求另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

清脆、清晰而富于张力是子月作品所呈现的直觉感受,观者可以很容易的从作品和作品的关联中感觉到艺术家的逻辑理性,进入读解和想象的空间,构造对作品引申含义的进一步感知。

在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七年的专业学习使王子月的作品具备了综合性的表达特质。在创作手法上,艺术家并没有像新兴的多媒体艺术家一样在AI技术,虚拟现实等方面做更多的技术尝试,而是坚持以多频录像和装置为媒介加以剧场表演。王子月在近些年的艺术实践中,渐渐地不会特别去细分艺术创作中的媒介形式,“于我而言传达创作理念和提出问题是重要的”。长期以来对国内外实验剧场的研究和实践中,王子月准确地把握了当代艺术和实验剧场在精神特质上的关联,在当代艺术的场域内打破传统剧场的“第四堵墙”,同时也对剧场的实验性有所延伸,进而引入对艺术作品的深度感知。“我还是希望作品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被认知,而不是用一些名词去解释另一些名词”。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镜子》,三频录像&空间装置(截图)

《镜子》,三频录像&空间装置,5分钟,PVC管搭建结构、广角镜现成品数件,尺寸可变

王子月的工作和创作日常,更接近于西方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方式。她所创立的Capsule Mall剧团的初衷是试图在艺术教育体系内重建一套“跨媒介游戏剧场”的实践理论和教学方法,同时,她也广泛地参与到与商业项目和政府教育项目的合作。在剧场领域的实践,已经成为王子月走出工作室汲取力量,参与社会、感知社会的重要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一直被看做是人类进步的根源,王子月在创作上的探索亦是希望能够丰富艺术生产方式,划出一道独特的轨迹。在出入之间,没有绝对的安全区域,也不缺少创作的灵感和空间。

本期嘉宾:王子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多媒体艺术家。作品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以多频录像、装置、剧场表演为媒介进行创作。

曾举办个展“诗?小说?”(2018,日本京都艺术中心),“破碎的偶像”(2016,广州风眠艺术中心)、“没事,隐形的存在在后腰顶你”(2015,北京Tabula Rasa画廊);其创作受邀参加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4,上海PSA)、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特别项目中山公园之《回声》展(2013,上海PSA)等群展;作为剧场创作者曾参与创作西岸2013 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演出(2013)、第十五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开幕演出(2011)等;作为策展人策划展览有“实验剧场30年”(2015)。

ArtBanana与王子月采访实录

ArtBanana:“问题剧场计划”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

王子月:“问题剧场计划” 是我于近两年开启的一个长期面向世界范围内多个城市的艺术实践计划。经由“民众共创”的形式,将“剧场”作为社会艺术实践的方法论,通过田野调研和采集民众生活经验作为样本,去探寻人在不同地域、不同政体、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如何自处并与他人连接,透过这些城市个案的深入去看各地的政治面貌和社会形态,试图正视问题的真相,讲述当代的冲突,同时试图联合民众以自我组织的方式寻找另一种生产艺术的方法。

ArtBanana:为什么采用“第六天”这个主题?第六天除了是一个不会到来的表演日,是否还有其他的深层含义?

王子月:展览名称《第六天》产生于剧场工作坊的排演过程之中,由于不可抗力的影响,原定9月7日的表演必须提前到8月31日演出,原计划五天的民众剧场工作坊和第六天演出的计划因为这种临时的变动而不得不做出妥协和改变,所以“第六天”成为永远不会到来的一天。这个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刚好和我原计划表演的主题“空想乌托邦是一种虽不存在却很重要的物体”契合。于是有了“第六天”这个名字。

ArtBanana:《第六天》的现场表演在素人演员碎片化的行动中拆解和重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作品对PVC管、广角镜、射灯等物品的选用,是想要建立怎样的表达路径?

王子月:这个问题能够引导我去回想这些意象的最初来源。PVC管的选用始于在重庆北碚区田野调查时看到的景象(如图)。

北碚区作为早期中国集体计划经济的试点,这些集体住宅楼直至现在都有很多人居住其中,由于水电管道老化,当地政府将建筑内的水电在建筑外重新排布,形成一种内脏外挂的画面。在事实上形成了特定条件下社会制度与人类生存之间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方式,也与一个时期的历史记忆相关联。这些都与“问题剧场计划”形成一致。对于这些物品的使用,我既希望能够传递和让人感受到作品的气质和信息,同时也有着剧场功能性的考虑。比如广角镜是一个可以在空间中使在场每个人随时确认他人的位置的一个存在,也与此次的三频影像《镜子》存在意象和空间上的呼应和关联,从墙角处往上投射的射灯是为了营造表演空间的氛围,可以将四下连接的PVC搭建框架的结构投影到经过遮蔽处理的墙面上。

ArtBanana:马丁·布伯认为,人之为生命,并不是一揽子及物动词构成的、以什么为对象的具体活动,而是要把“我—你” “我—它”这样的基本词之外存续的某个东西讲出来。在现场表演中,大量重复着“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样的人称代词,由个体向群体关系递进,是想要引起哪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王子月:实际上,每个人称代词背后,我都让演员准备一句特定的但是不需要说出来的话,省略的内容永远不会被得知,但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的立场,矛盾、冲突、焦虑都在这其中产生。一方面,这是个体向群体,复数的叠加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对“集体无意识”的反思,对于日常中所见的无意识下只强调主语(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立场,而不是主语之后跟随的诉求,导致渐渐沟通失效、而无法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警醒。

ArtBanana:在现场表演之后,又展出了三频影像装置《镜子》,作为创作者,是否是有意地在寻求艺术范畴的形式载体?这件作品和《第六天》的现场表演在文本性和叙事性上进行了哪些关联?

王子月:《镜子》由三频录像和PVC管、广角镜、塑料布、探照灯等日常物所构建的空间场景为同一件录像装置作品。如你所说,我是在尝试寻求一种不那么“完美”呈现,通过造境以传达给观众的形式载体。“镜子里装满了人,不为所见的人,望着我们。被遗忘的人,记着我们。我们看到自己,也看到了他们。我们离去时,他们是否也离去?”这是我很喜欢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重构世界史著作《镜子》的开篇语,也是我这个空间作品《镜子》的灵感来源。《镜子》在集体性的“焦虑”底色上,探讨我们在社会中自处的生存状态,是《第六天》主题放大后的延续。

ArtBanana:戏剧的实验性和实验戏剧是20世纪初即在讨论和实践的内容,但是将剧场表演的形式引入当代艺术的创作可能是最近十年才广泛兴起。作为艺术的创作者,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剧场实验性的延伸?还是当代艺术媒介的转换?在创作中又进行了哪些新的尝试?

王子月:我之前在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七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对于装置、录像等媒介都非常熟悉,同时我对国内外实验剧场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近些年的艺术实践中,我渐渐地不会特别去细分艺术创作中的媒介形式,于我而言传达创作理念和提出问题是重要的。

ArtBanana:此次展出的声音装置作品《呼吸》采用了具有现代工业气息和设计感的不锈钢材料,在灯光下呈现出非常炫丽的视觉效果,和其他作品所选用的材料形成了某种对比,能不能也谈一下这件作品和此次展览其他几件作品的关联。

王子月:“呼吸”是我在此次个展准备期间公开招募普通民众参与表演的剧场工作坊的主题,来源于我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第一体验。但此处并不是生物机体的呼吸,而是旨在探讨我们在社会中如何自处的生存状态。这件装置是一个在机械控制下模仿呼吸动作并发出巨大噪音的不锈钢密闭盒子,犹如我们的城市,艰难的交替呼吸。它同时也起到现场表演时的背景声音的作用,沉闷的金属响声充斥表演空间。

ArtBanana:你之前的作品可能更会去关注特定的人群,最近的作品似乎是在向更为普遍的群体转换。从创作者的角度,你觉得这样的转向是视角的切换还是放大?以后的创作是否会延续这样的转换?

王子月:是一种关注问题的转化吧,我从2012年到2015年期间都在做关于拆迁议题创作,其中关注的人群还是围绕“拆迁”的主要关系人。而目前进行的“问题剧场计划”则是我对于不同政体、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代表城市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发问。在“问题剧场计划”中,我还是会延续这样的转换。

ArtBanana: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你在四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包括之前在欧洲也有过驻留创作的经历,不同城市的风格和气质对你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下一步会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王子月:不同地方的切换,有着明显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经历给了我切身的身体感知经验,直接影响了我对创作认识的转变,也促成了“问题剧场计划”的思考和实践。在京都进行的问题,肯定与在北京的不同,甚至在不同城市间交换议题可能根本无法进行下去。下一步我计划在在5-8年的时间周期内完成“问题剧场计划”。

展 讯

王子月个展:《第六天》

2019年8月31日—9月20日

北京·798艺术区·Tabula Rasa画廊 展览进行中

合作联系香蕉大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M_7R20BJleJMoPMIL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