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平度市境内,有很多带有埠字的村庄,有灰埠,有白埠,还有涩埠。
涩埠村位于平度北部的大泽山镇(原属长乐镇),是一个陈姓聚居的村落。根据平度地名资料的解释,埠指的是村庄附近的小山丘,而涩指的是泥土的味道。相传原籍四川的陈姓人,在明初迁至平度,先落脚在石灰陈家村,后来有一支人迁徙到涩埠。这篇故事,就与涩埠陈姓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平度涩埠村位置示意图)
这两位人物,是一对父子。父亲陈悟,字少颖;儿子陈广业,字惟勤。他们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人,事迹收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编纂的《平度县志•忠义》之中,根据记载,两人在捻军进军胶东的战乱中,表现得忠勇大义,最后都战殁沙场。
在历史上,捻军曾两次进军胶东半岛,第一次是在咸丰辛酉年(1861年),陈氏父子就是在此次战事中殉难。
(胶莱河)
胶莱河为半岛之天然屏障,古代交通不便,要想过河进入胶东,平度北部的新河、灰埠,以及掖县的沙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涩埠距离三者不远,捻军入境,因此也首当其冲。
(胶东圩子墙遗址)
捻军在内地起事早有时日,消息也提前传到了胶东。当时不少乡村都筹办团练、修筑圩墙,牵头的一般都是各地的头面人物,陈悟、陈广业父子都是生员,涩埠当地的团练,就由陈氏父子二人负责。在捻军还没过河之时,陈氏父子就打算率人增援沿岸,但捻军动作迅速,前者还没走到,后者就已经突破胶莱河防线,杀进胶东半岛。于是,父子二人率众退守本村。
涩埠当时虽然筑有圩子,但毕竟是个村庄规模,且民间团练未经战阵,一触即溃。无奈之下,陈悟吩咐儿子陈广业,护送老弱妇孺到附近山上躲避,他自己留在村中与捻军搏斗,众寡不敌,被俘之后殉难。志称:“贼夺悟刀,身中数十创,骂不绝口,死。”
陈悟不屈而死,他的儿子陈广业更为壮烈。他护送妇孺上山之后,捻军继至。通常来说,捻军习惯速战,很少攻坚,因此当时胶东很多村落都在山上高处筑圩自保,现在还能看到不少遗迹。陈广业率众居高防御,形势本来要好于村内。然而,捻军突然发炮,虽或许只是试探进攻,但山上的团练对战争的认识应该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未见如此阵势,就此溃散。
当时,身边的人想拉着陈广业一起逃命,但他看到村外烟尘四起,料想村里已经陷落,大呼“吾父死矣”,于是持短刀杀入敌军阵中。
陈广业四处寻访父亲而不得,此时身边的敌军越来越多,围之数重。他虽然年轻力壮,但也逐渐不支,遍体流血。此时他强忍伤痛,“奔其祖墓下而死”,似乎是告慰先人,自已经尽力而为了。
对于陈氏父子的忠义之举,《平度县志》虽然没有专门写下褒奖之语,但在忠义篇开头的一段话,用在父子两人身上也相当贴切:“殉难诸公素非有守土之责、一命之荣,而义愤所激,捐躯国家……义无反顾,乡人传述迄今未替,是宜依次记录,不可缺漏。”
咸丰年间距离现在不算太远,相信这段历史,涩埠当地的朋友应该听老人提起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