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出生在西雅图一个律师家庭;
13 岁自学 Basic 语言,找到 PDP-10 电脑漏洞;
18 岁考入哈佛大学,21 岁从哈佛休学,创办微软;
25 岁为 IBM 开发出举世闻名的 MS-DOS 系统;
39 岁以 129 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成为世界首富……
天才?魔鬼?比尔·盖茨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
9 月 21 日,Netflix上线了一部原创三集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盖茨在社交平台安利本片
和它的名字一样,这部纪录片的操刀人是凭借《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他通过两年的“近身跟踪采访”,向观众揭秘盖茨这几年来不为人知的生活和探索。
此外,本片还独家首次披露了大量盖茨的真实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不少极客已经趁假期一口气追完了这部剧,微博上相关讨论多集中在对盖茨超强学习能力的惊叹和敬佩上:
“一周一本书”“一天能看 150 页”“看过的内容 9 成都记得住”“记得微软几乎所有员工的车牌号”……
微博讨论
片中盖茨走到哪儿都拎着一袋子书的背影令人动容
但本片更吸引人的,却是已经年过六旬的盖茨如何用自己“超越世人的头脑”来做公益的。
采访中,导演问道:“你相信技术可以解决一切?”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也就擅长这个。”盖茨坚定的回答。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要来讲讲《解码比尔盖茨》中的三个故事,它们会让你直观感受到盖茨“技术至上”的思维模式。
而且这些“贴身记录”的素材,也会让你深刻理解这位“传奇极客”之所以能成为“传奇”的真正原因。
2018 年 11 月 6 日,北京。
西装革履的盖茨站在演讲台上,面对数以千计的观众,拿出一个盛满黄色粘稠物的烧杯。
“我今天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盖茨说:“这里面装的,是人类的粪便。”
“就这么点粪便,里面大概含有两百万亿个轮状病毒、两百亿个贺氏菌,和数十万个寄生虫卵。”
这个与粪便有关的故事,从一篇不起眼的报道开始。
1997 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不长的文章,题为《在第三世界,水依旧是致命的》。
报道中揭示了很多非洲贫困国家,水源被严重污染,导致一种肠胃疾病的广泛传播——痢疾。
在发达国家,只需开几服药即可康复的痢疾,现在依然对上百万儿童造成致命威胁。
报道引起了盖茨的注意,他敏锐地注意到了痢疾问题的本质:厕所。
当时,大部分慈善基金会都致力于向非洲提供清洁水源。
“是的,水源当然应该干净。”盖茨说:“但如果孩子们在有排泄物的污水中玩耍,他们还是会得上痢疾。”
由于缺乏污水处理系统,全球有超过 40 亿人依然在使用极其不卫生的旱厕。
他们将积累的排泄物倒进河沟或水塘中,然后从其中取水饮用。
如果能在源头净化粪便等污染物,也就等于在源头掐灭了痢疾的传播可能。
由此,盖茨带着团队开始了一项“厕所革命”——为第三世界国家重新设计厕所系统。
为吸引工程师关注这个项目,盖茨决定发挥他的“钞能力”。
他投入近 700 万美元举办了一场“厕所设计大赛”。
参赛者需要设计一个无需电力,供水,化粪池即可长久运转,自我净化排泄物的厕所。
很快,各种用太阳能,虫子,化学能等处理粪便的脑洞大开的解决方案接踵而至。
最后,在机械工程师彼得·贾尼基的协助下,项目团队设计出一套独特的污水处理系统,名为“欧姆尼处理器”。
通过高温加热污水,产生蒸汽推动发电机发电,同时产生清洁的饮用水——整套系统无需外部电力和水即可运转。
如今在非洲达喀尔市,三分之一的排泄物被送往盖茨团队的污水处理站,通过欧姆尼处理器进行循环处理。
经过高温处理,加工,分离和过滤,最终产生无害的泥土,和可饮用的清洁水源。
盖茨和贾尼基品尝处理器过滤出的纯净水——几分钟前,这些水还在粪便中……
第二个故事,和我们熟悉的“小儿麻痹症”有关。
“小儿麻痹症”的官方学名叫“脊髓灰质炎”,这是一种能导致终身瘫痪的绝症。
随着疫苗普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脊髓灰质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遥远的名词,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
相反,脊髓灰质炎依然在第三世界国家肆虐——它仍是导致很多人终身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为一名父亲,比尔盖茨在看到很多孩子从小就不得不面对“终身残疾”的命运后,决心在有生之年,彻底消灭这种疾病。
盖茨也是个普通的父亲
但这并不容易。
首先,钱是个大问题。
若想“根除”脊髓灰质炎,需要近60亿美金的巨额投入。
盖茨先是自己拿出4亿美金,之后又求助“老朋友”沃伦·巴菲特,押上自己的名誉,拿到了巴菲特的捐助。
“心意相通”的桥牌牌友
其次,即使工作人员深入当地注射疫苗,疾病依然像“打地鼠”般在非洲国家反复出现、而且数量翻倍。
面对这种情况,盖茨说:“我要自己到现场去看看。”
他和团队深入尼日利亚腹地,考察情况、与当地的宗教头领见面商谈……
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这里没有一张精确的地图,疾病复发往往是在不同国家地区接壤处。
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但盖茨从来不害怕“复杂”。
“统筹规划复杂问题”一直是盖茨的强项:在中学时,盖茨就曾经和朋友一起,为全校 400 多名学生规划课程表。
这次,盖茨团队运用高清晰卫星图像和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成功的首次绘制出尼日利亚全境地图。
之后,他们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地区边界。
志愿者经常误认为“边界地区在对方的负责范畴之内”而没过去接种,导致边界成了“三不管”地区,而脊髓灰质炎正是在这些地方重新露出苗头。
通过地图精准调研得到的数据、结合人口出生率和发病率等信息,盖茨团队制定出一份更加完美而详实的计划,确定哪些地区应该成为疫苗志愿者的优先目的地。
效果立竿见影。
从 2008 年到 2010 年,尼日利亚的发病数量从 798 锐减至 21。
以技术思维,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最终将它简单化——这是盖茨的思维习惯,甚至成了他的爱好。
“他喜欢复杂。越是复杂的问题,他越兴奋。”盖茨的妻子梅琳达这样形容。
2011 年 3 月 16 日,盖茨和团队成员在会议室中,看着房间另一头的电视直播画面。
“氢气爆炸……反应堆暴露在外……福岛周边已成死城……是否会重演切尔诺贝利的惨剧……”
一场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核电危机,在当时占据了几乎所有媒体的头条。
而盖茨正在做的事情,正是如何在未来避免这样的灾难,以及更进一步,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能源。
我们每天都在用电,却未必想过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目前最主流的发电方式依然是燃烧化学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产物等,它们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被公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人类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停止烧油烧碳,而传说中“环保”的风能和太阳能技术,远不足以支撑几十亿人的生活需求。
“所以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依靠一次技术革新。”盖茨说。
他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老生常谈却又饱受争议的概念——核能。
核电站的优势非常大:它的发电基本不产生二氧化碳,如果能大规模推广就能显著降低温室效应;
缺陷也很大——危险,而这正是盖茨要解决的问题。
他注意到了一篇来自劳伦斯利佛莫尔实验室的论文,提到一种被称作“行波反应堆”的设计思路。
行波反应堆设计图
这个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为失误的可能,使用液态金属作为冷却剂,可以在常压下运行,因而不会有高压爆炸的隐患;
此外,它使用贫铀等“乏燃料”进行缓慢反应,一次装填即可稳定工作十余年。
劳伦斯利佛莫尔实验室
但这些仅是理论,是否真的能够用于实践,没有人试过。
“那我就来试试吧。”盖茨说。“这个领域已经 25 年没有创新技术问世了,对我来说,这正是一个机遇。”
2006 年,盖茨创建泰拉能源公司,召集了被他称作“最聪明的一群人”,开始了对核电的探索之旅。
经过五年的讨论,研究,和大量计算机模型试验,盖茨团队完成了一个新型核电站的模型。
行波反应堆实验坑
接下来,就是寻址建造核电站,盖茨选择了同样在大力发展核电的中国。
在过去的 9 年中,盖茨频频往返中美,洽谈合作。经过数年的努力,他拿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首肯。
2015 年 9 月,双方正式签署协议,首个行波反应堆将于 2018 年正式在中国开工建设。
盖茨也因此在 201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旦成功,盖茨准备将这一崭新的核电模式推广向全球。
“世界将拥有一种崭新的发电方式,”盖茨面对镜头难掩兴奋之情,“零碳排放,非常经济,非常环保。”
在传奇中,故事往往以一个精彩且圆满的方式收场;英雄战胜了恶龙,善良赢得了最终胜利——但现实并不总像传奇那样美好。
尽管在净化污水方面卓有成效,但由于成本原因,盖茨的“厕所革命”距离全面推广,依然有相当远的距离;
2010 年,尼日利亚陷入战火,很多疫苗志愿者遇害,接种工作中断,刚刚降至谷底的脊髓灰质炎发病数再次反弹;
2018 年 10 月,由于中美贸易纠纷,泰拉核电站项目在开工前夕被美国政府叫停,协议终止,一切回归原点……
影片结尾,古根海姆向盖茨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会不会有时候觉得,太难了,我做的够多了,放弃吧?”
盖茨的回答简单而有力:“我需要……更努力。”(I need to work harder)
这个笃信“技术可以拯救一切”的人,没有被技术之外的现实阻力所吓倒。
盖茨不仅是个“运用学习、分析和思考能力,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准确定位核心矛盾,并以创新技术将之化解”的聪明人;
更打动人心的,是盖茨一以贯之的执着、坚守、努力和奋进。
正如盖茨的母亲玛丽生前一次演讲中所说:
“成功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甚至不在于你给予了什么,成功是——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盖茨想改变世界,他尝试改变世界,他也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模样。
祝你好运,比尔·盖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