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安三万里》,到故事已经进展到一多半时,我开始有点昏昏欲睡。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片的严肃程度远超预期,不过我还在强打起精神,等待一个时刻。
终于,故事进展到了这里:
李白入决定做个道士,与朋友们在海边喝酒,朋友中有岑夫子和丹丘生二人(手机输入法甚至可以默认打出这俩人的名字),我知道,这一刻终于要来临了。
接下来,我看到了全片最精美的2分钟,每秒钟燃烧的经费远超其他部分,我有种和主创团队心意相通的感觉——你们也知道这首诗有多重要。
《长安三万里》“将进酒”
我不用描述这个片段,你真应该在大银幕上看看。
我只想说,在这2分钟里,我,一个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的中年男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落下了眼泪。
只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将进酒》,但是我根本没想到,我会如此喜欢。
也许中文自从被仓颉发明以来,就在等着这一刻:
天宝11年,一个叫李白的50岁男子,在酒后写下这176个字,从此之后,中文就是不朽的了。
无论语言发音在这一千多年如何变化,《将进酒》始终都是押韵的——我甚至怀疑这是一个隐秘的共识,一个心照不宣的准则。
这是怎样的176个字啊!
去读一读,去念一念。
追光动画的CG做得很好,人物动画也做得生动自然极了,特效更是美轮美奂,酒杯相碰的音效也震撼人心......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和这176个字本身相比。
我甚至敢说,如果没有这首诗,这部电影也许根本不存在。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这朴实无华的文字仿佛来自今人。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
这结尾说的是把东西拿来换了酒钱肆意喝酒,哪有什么高雅的姿态?哪有深刻的思想?都没有。
朋友们,喝酒吧,自在啊,快活吧,忘了宠辱,忘了功名,人生的自由和快乐是如此稀少而珍贵。
我想,是也许是这首诗留下来的原因—— 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是哪个阶层,每个人都追求快乐与自由。
这个追求,远远超过功名利禄,儿女情长,国仇家恨,开疆拓土。
那是心里不知何时才迸发的珍贵的冲动,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涌现出一个人所有的才华和魅力,人也就被这一刻所定义。
在故事的结尾,李白的好友高适和他的书童对诗,感叹, “诗在,长安就在”,这句也是电影的slogan,但,长安那些建筑和街道胜过文字吗?
未必。
长安三万里,而长安今在何处?
安史之乱八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足以把任何盛世变成废墟,那座伟大的长安城,也仅仅留存在只言片语中,留存在出土的片瓦残砖里。
历史上哪个伟业不是如此?
那奥兹曼迪斯的伟大功绩只留下刻着万王之王的残破雕像留在沙漠中,雅典古城的雅典娜神庙只留下一根短短的柱子...... 什么留下来了?是神话,是诗篇,是那抑扬顿挫,口口相传。
大唐早就结束了,那盛世的梦也无人再做,而《将进酒》永远地留了下来,作为中文的最高光时刻,传诵千年,它活得比每个人都久、甚至会比中文活得更久。
将进酒,杯莫停。
星标我们,不错过好内容
Geek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