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庙号烈祖,谥号明帝。曹叡几岁时就展出与众不同的才智。据魏书: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所以曹操选择曹丕也有曹叡的因素。曹操把曹叡当作第三任接班人来培养。于是曹操就经常带在身边,每次朝会商量国家大事都会让他参加。
曹叡23岁即皇帝位,刚过弱冠之年,虽然他的父亲曹丕给他留下了四大辅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两位宗亲+2位士族,而且重要的是四人资历是差不多的,但是没多久,曹叡就做到了政令由自己发出,让四辅臣形成虚设。曹睿即位之初,江东的孙权就趁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政局不稳之机发兵攻魏,曹睿准确的判断出孙权只是佯攻而已,没有派出援军,而是仅仅让治书侍御史荀禹趁前往前线慰劳戍边将士之初,征发沿途郡县之兵,就击败东吴军队。
如果我们非要把诸葛亮的死,与曹叡的变化拉上关系,那么诸葛亮的死让曹叡,乃至整个曹魏政权都放松了警惕。要说对曹叡威胁最大的,那么不是孙权,也不是鲜卑,一定是想要光复汉室的诸葛亮,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来看,也的确对曹魏政权构成了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叡是不具备大兴土木的条件的,因为外患还没排除,而诸葛亮一死,蜀汉就不用畏惧,而孙权在诸葛亮死后,也动过北上的心思,但是很快就失败了,所以诸葛亮一死,曹叡的外患就暂时排除,从而开始大兴土木也就不奇怪了。
由上文提到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曹叡自身其实只有打仗之勇,却无治国之能。他视诸葛亮为生平大敌,而诸葛亮一死,他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变得日渐颓废,最终败坏了曹魏的根基。而究其根本,曹睿正是失去了军事上来自诸葛亮的压力,才会变得如此昏庸。由此观之,压力即是推动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正是有压力的推动,我们才能不断的前行,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