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偶像拥趸的变迁:夯实审美坐标,熠熠生辉的时代浮世绘

2019-10-05     史塔克Sir

今年七月份,一场“周杰伦和蔡徐坤粉丝打榜”的活动上了热搜。

周杰伦的“夕阳红”粉丝团队对战蔡徐坤的数据铁粉们,在微博上上演了一场 " 坤伦决 "。最终,杰伦粉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统治”超话榜首长达一年时间的蔡徐坤“赶”到了第二名。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了这样的评论:

“两名艺人各自拥趸的较劲,虽是娱乐‘游戏’,却映射了时代征候。这不是代际冲突,更无关价值观断裂,而是一场联合致敬,寻找内心深处的寄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向美好看齐,夯实审美坐标,岁月就无法带走我们的乡愁和坚守”。

父母经常对我们说“周杰伦有什么好听的,还是邓丽君吧,悠扬婉转!”

而我们会回怼他们“早都过时了,都啥年代了!”

两代人的偶像各自有各自的美丽,可能在你的爸爸妈妈辈,他们会为周润发穿着黑色大衣,叼着烟的潇洒风姿所沉醉,为邓丽君的天籁之音所感动;

而你则会为了时代偶像胡歌,靳东等人所着迷,为周杰伦的另类风格为吸引,两代人的偶像崇拜构成了熠熠生辉的时代浮世绘!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人们对于偶像的追捧和变迁能够大致反映出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窥探出其中暗含的时代文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父母辈的年轻活跃时期,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偶像崇拜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股新的气象悄悄出现,陈景润的事迹激发了全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科学的热爱,在陈景润的感召下,很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了科技报国的热情和研究中,一直到了10年之后,陈景润一直都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

在娱乐圈,邓丽君,一位来自台湾的歌手,在那个时代是一种颠覆效果的符号。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都以表达集体主义和爱国情怀为主要要义,而邓丽君的天籁之声告诉当代人,原来歌曲还可以抒发个人情怀。这个时期,以邓丽君为主的歌星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她们最大程度的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集体主义的厌倦,开始追求有个性的东西,在年轻人之间广为流传。

不仅乐坛如此,在影坛上也激起了一阵港台风潮,八三版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经典港台电视剧的热播,捧红了一大批当红的影星。

张国荣,四大天王,王菲等港台明星的涌入,占据了青少年的核心。

周润发穿着黑色大衣拿着双枪潇洒地从人潮和镁光灯中穿过,这个时代的帅哥大致如此;

《射雕英雄传》中那个痴痴呆呆,英勇无畏,侠之大义的郭靖,也成功了俘虏了当时一大批热衷的粉丝;

影坛,乐坛,甚至是体坛上,都有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如81年的女排夺冠,赋予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升华,成为八十年代中国奋斗激情精神的集中体现,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口号在全世界迅速掀起了一阵热潮!

和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为宽泛,它跳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粉丝心中“爱慕型”的范畴;

同时,偶像的作用也不像以前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而是走向了个性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偶像们再风光,也只是“各领风骚三两年”,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

21世纪:互联网的造星时代

进入到了新世纪之后,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文化娱乐方式,娱乐明星的生产模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这个时期,除了传统的造星模式之外,各种的选秀,直播,网络红人等吸引了青少年的追逐和模仿,互联网成为了草根明星崛起和发展的良好平台,明星们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能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能够迅速圈粉。

然而,在网络化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比如营销公司为了“造星”而进行的各种炒作,有的艺人为了提升知名度,也进行了不恰当的包装,娱乐明星们的走红时期迅速缩短,也滋生出了很多人想要“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

从2011年2019年,流量明星们逐渐占据了热搜的主角,网络虽然便捷,然而,对于艺人的要求却逐渐趋于模糊,能够体现艺人价值的不再仅仅只是作品,还包括流量,知名度以及带粉能力。

当然,追星模式的发展也塑造出了一大批为了作品而努力拼搏的艺人,总之,在追星模式更为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衡量艺人的价值都会有所偏差,而始终不变的仍然是艺人的商业价值和转化率。

追星模式的两个转化

纵观中国两代人跨越六十年的追星模式变迁,我们的追星模式主要经过了两个重要的转换:

第一,是具有政治诉求的偶像逐渐成为商业化,世俗化,爱慕化的大众偶像;

第二,偶像崇拜的多样化,不再出现全民崇拜或者是唯一崇拜;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追星模式更为理性化的结果。

而六十年的偶像变迁,集中反映了年轻人群体追求的价值观变化以及倾向性变化。

两代人偶像拥趸的变迁:夯实审美坐标,熠熠生辉的时代浮世绘

有的人说,现在是一个偶像缺失的年代,在世俗的商业文化和利益驱动下,“消费型”的娱乐偶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这样的一种现状,也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感叹今天偶像精神的世俗化和平庸化。

所以才会出现父母觉得自己的偶像好,而觉得子女的偶像徒有其表,缺乏内涵,而子女会觉得自己的爱豆最棒,父母的偶像早已过时的情况!

其实,不需要过多的反思和追问,仅仅只是消费形式的变化而已,两代人的爱豆都会在特有的年代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DWnmm0BMH2_cNUgK_P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