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有毒,自古劝阻没停过

2020-03-02     团结报党派e家

野生动物好吃吗?从很多资料上看,以及很多吃过野味的人现身说法告诉我们:野味这玩意不好吃。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随园食单》里告诉人们:“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就是说,野味不如家味肥,家味不如野味香,但是他又告诉人们:“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野生动物大部分长得皮糙,因为皮糙,对手才咬不动它,被锐器扎到才不会受伤。野生动物只是肌肉纤维更发达,肌间脂肪更少,这样才能跑得更快,甩开他们的天敌,这也导致野生动物普遍口感较差。所以,野生动物大部分臭味熏天,身上往往还带有毒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想吃他们的动物,下不了嘴,甚至被熏晕。人类是以采集和狩猎起家的,作为顶级猎食者,任何可食用的动植物,都经过了几千年人类的驯化,成为写在食谱里的美味,而那些没有进入食谱的,只会又难吃、又有毒。

为了阻止人们吃野味,自古以来劝阻就没停止过。唐朝《女孝经》记载:楚庄王沉迷游猎,喜好野味,不理朝政,他的夫人樊姬拒吃野味,还劝阻楚庄王不要再吃野味了,野味皮糙肉厚,臭气熏天,对人体不好,而且荒于朝政。楚庄王幡然醒悟,为之罢猎。一千多年前的女子觉悟那么高,还劝阻丈夫放下弓箭,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敬佩的奇女子。元朝《饮膳正要》记:吃野味易中毒,因为“禽兽变异”之故也。元朝还有个孔克奇在《至正道义》里面向人们警示:在饮食上“不食野味、不听淫声、不视恶色”,尤其别吃那些糟辣之物,所谓糟辣之物指的就是:鹿、狐、玉面狸、斑鸠、孔雀等。明代养生家高廉明更是反对食野味,他认为“沟壑野味,携带巨毒,食之无救。”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记:洪熙元年四月,守居庸关的沈青将军向皇上献黄鼠,称之为美味。本想讨好,却遭训斥:“受命守关,当练士卒,磨利器械,献鼠何邪?”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总结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药必“不效”;鸳鸯虽然好看,同样“肉味咸、凉、有小毒”,食后头疼、可变成终身疾病;野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会“生疮患痢”。熊肉虽然没毒,但“有病的人不可食”,否定了民间所谓“吃啥补啥”的说法。

从营养的角度讲,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差别微乎其微,食用珍稀野生动物,既不能延年益寿,不能青春永驻,而且是害远远超过益。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暴发的起因,就是因为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的灵长类动物,果子狸更是非典的元凶。这次新冠肺炎病毒,据专家讲,由蝙蝠携带有七种冠状肺炎病毒,先是传播到野生动物身上,人吃野味后再扩大传播到人群。可见这是本不该吃,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的野味!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29日《团结报》7版

作者 : 渔夫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AaGmnABgx9BqZZIni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