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6400平!安徽金寨这个地方的老屋竟有300余年历史……

2019-07-22     视觉金寨

上月中旬,时值春风送爽、百花盛开,王峰老师邀我结伴汤汇,去看已修步道的斗林寨。去斗林寨,须先经过相距汤汇路口四五公里李家湾。

俗话说相求不如偶遇,布局暗合堪舆玄关、保存基本完好的李家湾一入眼帘,登斗林看山寨、拍云海的念头被立马打消,因为我知道像李家湾这样的老宅老院,正是我一直寻找着的、也是我真正要拍和想看的。

于是乎,那天我独自在李家湾老宅里转悠了开来,其中多处让我驻足流连、举机拍照,好像还于寂静中听到了要我帮助写些什么的殷切之声。恰巧王峰老师的老屋就是李家湾,中午在他仍住李家湾 的弟媳家午餐时,李家湾也就成了助兴的话题,尤其是李家湾的李经平老师,李经平老师不但能对李家湾的故事说上个一二三,同时还很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几份关于李家湾的文字材料。

今天得睱,想想该是动笔的时候了。结果上网一看,几年前就已有人先我一步了,且我之所想表述的,人家都基本上表达了出来。

经再三忖度,觉得写不如摘,于是就采取了个“拿来主义”的办法,现将人家的文章拿来以飨大家。

摘自《 斗林村李家湾》

金寨县汤家汇镇斗林村,李家湾老屋最为出名,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前后施工近20余年, 距今300余年。

李家湾老屋坐落在一个高坡上,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现代式住房反差很大,但是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它的存在却又如此恬静、安详。古建群坐北向南,为复式结构,庄园特色明显,内分东西,中分三进:一进门厅、吊楼、彩绘,二进厅堂,三进堂屋。

主要建筑的厅廊都呈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 整个厅房、 书房及公共场所地平和回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砖镶嵌而成。

门厅为青石雕花, 上有 “忠厚传家”字样, 两旁雕花石鼓, 门框为双石套扣, 将木门镶在其中, 既坚固又美观, 古朴大方。

跨过高高的木质门槛进入院落,木结构框架为主的李家湾, 一幢三间, 回廊连接, 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 环境优雅,错落有致,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木结构上有各式圆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如:《四季平安图》、《麒麟送子》、《狮子绣球图》、《龙凤吉祥图》等,附带油漆彩绘,比比皆是,华贵古朴。

一色青灰砖瓦,上有寿头、龙凤呈祥、砖雕,下有石柱、石桌、石雕造型。特别是柱脚石雕都有形态各异的花纹,虽相似却不相同。“礼隆三豆”、“淑德延龄”、“操坚寿永”,三个大匾高悬厅堂上方,虽然已经布满灰尘,但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这些大匾分别出自嘉庆和道光三年。 三进堂屋为祭祖之用 , 室内以雕刻为主要艺术手段,木制雕柱新颖夺目。


摘自《走进“红军村”李家老湾》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2014年12月21日,暖暖的冬日里,望着车窗外层林尽染的山脉,忽忽而过,从六安1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深山里的金寨县汤家汇镇。沿着平坦但有些许狭窄的村级水泥路,径直驶到该镇省级传统村落李家老湾。李家庄门前屋后正在做地坪,石舀、石磙、灰瓦等散落在或黝黑或姜黄的土地上。

两位老者在老屋前场使劲地劈着柴火。走近其中一人一问,曰“李传金,91岁。育7子1女。身体硬朗,劳动快乐。”呵呵,再问附近80以上老者多多,上山放羊,下地收粮,在家带孙,生活自在安详!与周遭随处可见的古树老藤相得益彰矣!同行的该镇中心校叶茂老师指着依山傍水、灰瓦翘檐的老屋群介绍道,李家老湾是“红军村”,位于汤家汇镇斗林村,李氏古民居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属皖西古建筑风格。

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前后施工20余年,距今300余年。该村户籍人口3573人,常住人口3286人。201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红色旅游景点。民居为明末建筑,祠堂为唐朝建筑,头灵寺为清初建筑。越过劈柴的老者,我们跨过高高的木质门槛,进入院落里。但见古建筑采取依山势设计,复式结构,自然与人文亲密结合,砖雕、木刻、壁图等传播着“忠厚传家”与“耕读绵延”的家训和风情。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1幢3间,回廊连接,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错落有致,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依稀可见当年主人家的殷实和文化底蕴。

木结构上有各式圆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如《四季平安图》、《麒麟送子》、《六合同春》、《事事如意》、《狮子绣球图》、《龙凤吉祥图》等,附带油漆彩绘,比比皆是,华贵古朴。一色青灰砖瓦,上有寿头、龙凤呈祥、砖雕;下有石柱、石桌、石雕造型,特别是柱脚石雕都有形态各异的花纹,且相似却不相同。

古建群座北向南,内分东西,中分三进:一进门厅、吊楼、采绘,二进厅堂,三进堂屋。主要建筑的厅廊都呈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整个厅房、书房及公共场所地平和回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砖镶嵌而成。门厅为青石雕花,上有“忠厚传家”字样,两旁雕花石鼓,门框为双石套扣,将木门镶在其中,既坚固又美观,古朴大方。二进厅堂为三间,三个大匾高悬上方,内容分别为《礼隆三豆》、《淑德延龄》、《操坚寿永》,年代分别出自嘉庆和道光三年。三进堂屋为祭祖之用。据说其室内雕刻、彩绘、家具等珍贵艺术品,多在动乱时损失,现在仅存维修后的空房建筑,急需重修再现原貌。

整体建筑原有会客大厅、戏楼、住宅、天井花园、绣楼、书房、药店、回廊、稻场、碾米场等。昔日假山、鱼池伴茶花、海棠、紫薇等名贵花木,院落外栽种银杏、桂花、玉兰、木瓜、板栗树、毛竹,四季换景、清香四逸、郁郁葱葱。可以想见,自古至今古朴优雅的建筑与美丽清新的自然之和谐。有水才有灵气。古屋东西两道山泉顺势而下,分别设古井两个,老者都说古井从未干枯过。门前有三口大塘,平镜般倒映着山峦与树木,油画一样,也回放着古老居群的沧桑历史。雨季蓄水,旱季灌溉,各户村民养鱼洗刷,生活岁月如水如梭,五色斑斓。另据专业人士介绍,整个建筑各户采光充沛,冬暖夏凉,屋面排水、地面排水系统严密完美,屋面排水的大小阁沟处处相接,雨天各户之间往来从不湿脚。青砖条石修成的明沟暗道,由各院落通向外界自然排水,从古至今从未发生内涝现象。

同时,建筑结构还具备防护能力,具有防火、防盗功能,设计时将高大厚重的青砖院墙与房外相连接,整个院落只留4道门,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宅院。厕所、牛棚、猪圈在住宅外围集中建造,十分合理。历史上曾被誉为“商南第一村”。这充分说明这座古建筑的魅力。

尤其值得称道和纪念的是,这个古老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组织和红25、红28军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根据地和后方支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抗击日寇,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1929年参加红军的人员居多,据家谱记载,他们中最有影响的红军战士25人,一村25人参军参战、转战南北,无愧于“红军村”的光荣称号。镇村为了更好地保护此村居,正在尽其所能地维护修缮,捡拾历史的点滴;村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也让人嘘唏慨叹。挥别古村,向往昔致敬,向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祝福!



斗林赏析






















素材来源:张光照、王峰、网络综合

更多金寨资讯趣事请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9jENmwB8g2yegNDoF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