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幸福,找到自己的节奏,从容有度,游刃有余

2019-08-22     大朴国学

最近一位做生产型企业的朋友,被企业的状况弄得有点手足无措,焦头烂额。

最近他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各种小问题,废品率升高、小的事故不断,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受伤的情况。

他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加强生产管理、对导致产品合格率降低的环节相关的人员进行罚款,他也对生产过程中的很多细节也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就是没有找到根本性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我问了他最近做过哪些调整。他说,因为这几年情况不大好,生意也一般,正好他有时间去一家商学院给自己充充电。最近的课程讲了精细化管理,他开始反思自己企业的生产流程,发现哪儿都是问题,就按照老师课上讲的,开始进行精细化的生产管理,并把整个生产流程细分成了五十多个工序,每个工序又设置了两到三个考察点,也就是细节管理,并为此设置了复杂的考核体系,但是整个考核中以惩罚性的考核为主,也就是哪个环节出问题,出什么样的问题,要罚多少钱。



跟我这位朋友有相同的想法的人不少,前些年生意比较好,管理也比较宽松,这几年整体状况不好,正好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好时候,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尽快把管理的短板补齐。

这个逻辑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人像我这位朋友一样,狠抓细节、狠抓落实,但是,大部分都收效甚微,甚至像我这位朋友这样起到了反作用。

我们一直强调,管理就是抓细节,魔鬼总是藏在细节中。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搞混了魔鬼的细节和藏在细节中的魔鬼

魔鬼的细节,就是我们经常碰到的出问题的具体环节;而藏在细节中的魔鬼,则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

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注重防范那些细小的隐患,因为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很大的问题,包括我们在工作中受到的各种培训,也都跟我们反复的灌输这样的思想。

是的,我们确实要注意各种细节,细节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投入全部的精力,好像没人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解决哪些问题,就是区分那些细节是否很重要的原则,到底是什么。

《庄子·养生主》里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般意义上解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是从学习具体的知识和体悟道的方向去解读。其实,对于我们上边所说的问题,同样适用,任何一个细节,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知识,我们不是非要把每一个细节的知识全部掌握。

我们回到我这位朋友的问题,我建议他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生产管理提升的工作是不是必须现在来做?

第二个问题,生产管理本身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调整,这种涉及利益调整的问题应该在什么时候做?

第三个问题,如何区分哪些细节重要,哪些细节不那么重要?

我们很多朋友喜欢用四象限法来进行工作优先级的归类,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方法和类型都很简单,但是我看过很多人的这种划分方法,问题大部分都出在具体该如何分类上

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家,对具体的工作进行优先级的划分,都是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这一点,我想大家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如何划分优先级,也就是划分优先级的原则和方法,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

我这位朋友解决这个问题的初衷是有时间了,而不是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原来他们的良品率在行业内能排在中上,只是他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实,对于我这位朋友来讲,现阶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布局问题,就是战略方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确定现在的条件下是升级产品,提升产能、还是培育未来的增长点的问题,这是最为重要的优先级的排序,这也会印象到整个企业所有的工作重心。而不是有时间了,闲着也是闲着,用闲着的时间解决不是那么重要,也不是那么迫切的问题。

关于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调整的问题,我先说结论,其实这种调整最好是在企业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因为在企业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大家才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比较容易落实和执行,而在情况不那么好的时候,这种利益调整很容易引发员工的不安全感和利益被剥夺的感觉,而这种心理的波动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直接可见的结果就是事故,因为很多人的心思停留在利益的调整上,而不能全身心的,把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到工作中。

要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就涉及到归因的问题。如果搞不清楚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容易让问题越来越复杂。

我这位朋友在出现废品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就犯了典型的归因错误,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员工没有认真执行,而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加大惩罚力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错误,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利益的调整,利益调整的机制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而这种解决办法是火上浇油,让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

就像我们很多时候,对于销售人员业绩不理想,更倾向于认为是销售人员偷懒,不够勤奋造成的。而没有进一步去探究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归因理论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而跻身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他们从行为者角度出发推断人们的行为意图,对归因理论进行了较大的补充。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把归因理论划分为:单线索归因和多线索归因两类。

凯利说:大部分认为,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归因理论)之后,预测和解释人们的行为就变得不再困难。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网站的智能化推荐,就是对归因理论的重要实践,通过大数据,对我们的各种行为线索进行归因,然后给出可能性的选择,继续通过你是否点击进行验证和进一步修整和强化。

我们还是先回到归因理论,无论是单线索归因还是多线索归因,个体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到行为者(内因)、接受者(外因)、所处环境(外因)三个方面的因素。

比如说一个员工迟到了,我们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是不是具有一贯性,也就是他是不是经常迟到。

二、是不是具有独特性,就是说他的这种不尊重规则的表现,是不是在其他的工作中也存在同类问题。

三、是不是具有一致性,就是其他员工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其实,如果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应该比较能够准确的找到问题的根源,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可能更为准确、有效。

但是,我们在归因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带入到这个过程中去,也就是先入为主,因为我们自己的思维误区或者是对于别人的成见,都很容易导致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容易先有一个预设的结论和逻辑,用后续的行为观察来印证我们的所谓预设的结论,这都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很多误解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成长的,不断的自我完善,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在任何时候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试图去解决所有问题,很容易导致失去了重心,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找到自己的目标,解决关键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同样,很多问题,是我们在既有条件下无法解决的,虽然这个问题又迫切又重要,但是我们就是解决不了。

很多问题,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通过增量来解决存量的问题。

我们今天来重点分享一段《管子》里的内容,重点就是审所先所后

《管子·枢言》:

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则失矣。是故先王慎贵在所先所后。人主不可以不慎贵,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故人主之卑尊轻重,在此三者,不可不慎。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蓄藏,宝也。圣智,器也。

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宝器,而轻其末用。故能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立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天下之败也。而贤者宝之,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故先王贵善。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为之为之,万物之时也。强之强之,万物之指也。

我们来翻译一下:

枢言指出:爱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都是从道产生的,帝王运用它们,天下便得治了。帝王,就是要分清什么事情应当放在前面,什么事应当放在后头。把人民和土地放在前面就对了,把高贵和骄傲放在前面就错了。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慎重地处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问题。

人君不可不慎重地对待“贵”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地对待“人民”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地对待“富”的问题。慎重对待“贵”,在于如何举用贤人;慎重对待人民,在于如何设置官吏;慎重对待“富”,在于如何注重农业。所以,人君的高低轻重决定在这三个方面,不可不慎。

一个国家,都有宝、有器、有用。内城外郭、山川险地、粮食贮备,这些都是“宝”;圣明、智谋,算作“器”;珠玉,居末位,算作财用。先代圣王看重宝与器而看轻财用,所以能治天下。

生存而不至于死灭的事物有两种:气与名。亡国而不利于立国的因素则有四个:喜、怒、厌恶与嗜好,四者都可导致天下的败亡,但贤者却很少有这些毛病。

我们来梳理一下:

为什么把知所先后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其实知所先后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你要清楚的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或者预防,而安排事情的优先级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对于最高领导者而言,既然知所先后那么重要,当然一定要慎重,那应该在哪方面慎重呢?也就是分配先后顺序的抓手,这就是后边说的,慎贵、慎民、慎富。

意思是说,作为君主要慎重的处理如何使人尊贵的问题,如何处理百姓安定的问题,如何使百姓富裕的问题。

这里说的是思考的原则,而执行的结果,用我们今天的管理实践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被委以重任,如何让你的团队稳定团结,有战斗力,和让谁先富起来的问题。

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蓄藏,宝也………这一段其实重点是讲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对于国家而言,重要的是城市、人民、土地、矿产这些东西,而珠宝,或者说平常人认为的财富这些是比较次要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家而言,重要的是业务本身,这和土地之于君主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这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财富,而生产出来的财富,如何去分配却是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管理哲学的问题。

我们接着往下看:故能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立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天下之败也。而贤者宝之。

这一段有两个字需要校注一下,立而不立者四,应该是亡而不利者四。最后的贤者宝之,应为贤者寡之。

生而不死者二,是指上边的宝器与末用,就是土地和财富。亡而不利者四,就是指被灭亡而不能立国的重要因素有四个,就是君主的喜、怒、恶、欲。这四项其实都是人的正常的情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句话放在这里,结合上下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果一个管理者用自己的喜怒恶欲这些情绪来处理财富分配的问题,就会后果非常严重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板爱财如命,把钱看得比命还重,不舍得分钱给那些真正做事,真正产生效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有谁会跟你打拼呢?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可能控制不住,而且该怎么分,该怎么给,这都需要智慧。



我们经常处于超级忙碌的状态,真的是废寝忘食,没有功夫稍微安静下来和家人吃顿饭。但是我们总是收效甚微。这种超级忙碌,一般会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持续的高强度、高压力,身体不适,开始出问题,然后收效甚微,又开始自我怀疑,进入恶性循环;第二种是间歇性用力过猛,习惯性放弃与堕落。

不管对于管理者还是普通人而言,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是一件幸福的事。而真正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做起事来有节奏感,才能真正做到张弛有度,该紧的时候紧,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而且,和家人在一起,不要把工作、情绪带进家庭里,更不能因为工作不顺就迁怒于家人,这只会让你节奏更乱。

其实,如果用这一条来看人,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看他做事,而不是看他读过什么书、说过什么话,而是看他做事是否有节奏感,好的节奏感就是从容有度、游刃有余,而不是鸡飞狗跳、打鸡血似的用力过度,这样就几于道了,而这里的核心就在于知道如何正确的分配事情的轻重缓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7MruWwBJleJMoPMFN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