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的国民不能成就任何伟业

2019-11-13     知识圈app

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的《论自由》自出版至今,已陆续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了思想史上永恒的经典。

这本书的末尾写道:

“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不能成就任何伟业。”

一本小册子,何以在最后留下这样肯定的宏论?

“明白”特邀著名法政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全喜老师,为我们深入解读穆勒的《论自由》。

01.新“政府论”

在高老师看来,穆勒是英国乃至世界自由主义思想,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的“坐标式”人物,他在导读中说:

“如果要把西方从古到今的伟大著作,列出十本书的话,那么穆勒的《论自由》必是其中之一。”

在穆勒之前的一个半世纪,英国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正式开启了现代政治的新篇章。为了维持早期的英国现代民主政治,约翰·洛克在革命完成一年之后,著书《政府论》,向新生的英国政治提供理论支持。

高老师指出,洛克的《政府论》集中阐释了“政府如何具有合法性”,其核心要义在于,人们需要构建一个契约性质的政府,将个人权利通过政府权利的正当性表现出来。

自此以后,英国现代民主政治逐渐发展成熟,洛克当年所主张的个人的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等也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障。

但是,旧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连涌现。

高老师分析道:

“英国历史的新阶段需要一个新的关于政府和人民权利的关系的论述。这个论述如何保障这个人的各种权利能够实现,那就是需要一个新的关于现代政府的‘政府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穆勒的《论自由》应运而生。

《论自由》,作者:[英]约翰·穆勒,译者:孟凡礼,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

高老师认为:

“洛克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在政治层面,确保个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他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政府的关系。”

但是,到了穆勒时代,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产生。为此,“在社会领域中,个人权利如何充分发展而不再受到政府的控制,就变成了19世纪英国的主要问题”。

高老师总结为:

“洛克解决的是‘构建’政府的问题,而穆勒解决的是‘约束’政府的问题。”

02.消极自由与政府边界

《论自由》共分为五个章节,穆勒首先从思想及言论自由着手论证。他认为,一方面,思想及言论自由虽然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的政治道德,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为人所理解;而另一方面,从思想及言论自由生发而出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对自由的理解,则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约翰·穆勒(1806-1873),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古典自由主义及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高全喜老师指出,穆勒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阐释,其实质是对人的个性化的追溯。因此,这与人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由”不同,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状态。也因此,穆勒的“自由”,要求人们“把握一个尺度”。

这个尺度表现在个人身上,后来的学者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将它归纳为“消极自由”,进一步解释就是:

“法不禁止即自由。”

高老师认为,穆勒的自由观就是:在法律之下,人们的行为只要不对群体有“实质性”的伤害,就不应该受到压抑,尤其是思想和言论。对此,高老师评论道:

“19世纪英国处在一个上升时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如果大家都是安安稳稳地做老好人,社会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英国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广泛天才人物和个性人物去创造各种各样可能,开辟更多新的领域,它必然需要这种消极自由。”

至此,穆勒在前三章,将他的自由观阐述完毕。高老师指出,穆勒的自由观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念之上。因此,他在给《论自由》最新中译本所写的序中就指出:

“洛克谈的是政府,核心却是权利;而穆勒谈的是自由,核心却是政府。”

当然,这里的政府,已经被穆勒广义理解为整个社会。

所以,穆勒阐述自由观的终极目的,在于提出人们应该“约束政府”,限制“政府的边界”。

对此,高全喜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政府不是万能的。”

也因此,他认为政府的职责应在于:

“为人们的消极自由制定规则,一方面要禁止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而更主要的还是要禁止政府本身去伤害公众。”

个人的归个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这就是穆勒的《论自由》。

03.过去与未来之间

穆勒在《论自由》开篇即言,自由“远非什么新问题”。不过,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只要人类存在,自由永远在不同的阶段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新问题”。

150多年前,穆勒的《论自由》从英国扩散到了欧陆,影响了法国、德国。甚至翻山越洋,影响了远东的中国和日本。

1903年,《论自由》出版近半个世纪后,由严复翻译的第一个中译本《群己权界论》面世。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启蒙思想家,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严复在序言中说:

“学者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自由)之说乃可用而耳。”

今天高全喜老师解读的《论自由》,则当先发问:

“我们今天为什么依然还要阅读穆勒?”

两代学人对于“自由”的求索,其实质还是对于国家现代化转型中各种问题的探求。高老师指出:

“中国社会今天依然处在一个古今之变的转型时期。”

而这个时期,恰恰就是从洛克到穆勒的英国已经经历过的时期。所以,高老师说:

“我们迫切需要约翰·穆勒那样的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为这个极其复杂的转型时代提供切中肯綮(qìng)的思想理论资源。”

因此,《论自由》不仅仅是思辨之作,更是审慎之作;不仅仅是反思历史之作,更是解答现实之作。思考自由与权力的关系,是一个民族政治走向成熟的关键。

正如穆勒写在《论自由》结尾的话:

“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不能成就任何伟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65TcG4BMH2_cNUgvN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