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塔拉·韦斯特弗(Tara·Westover)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一部新人处女作,却连续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80多周,也正因为此,本书作者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比尔·盖茨这样推荐它:
“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能让它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
译者:任爱红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
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一个在十七岁之前从未踏进教室的女孩,却通过自学考取了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乍一看,不过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女性励志故事,但作者想给我们展示的绝不止于此。让你无法想象的是,这个女孩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在十七岁前都经历了什么,以及她又是以怎样通过教育完成自我救赎的。
在美国的巴克峰山区,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偏执躁郁的摩门教教徒,母亲顺从隐忍。七个孩子在家里出生,其中四个没有出生证明。他们不上学、不就医,就像塔拉在书里所写到的:
“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17岁之前,塔拉都被困在这座山里。
随着塔拉进入青春期,家庭里主张的不容置疑的声音开始在她心中动摇。哥哥肖恩以把她的头按进马桶为乐,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把她推向废料厂的轧钢剪刀,母亲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
她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这样的家庭,已经成了围困她的牢笼。
幸运的是,她在怯懦、自我怀疑中找到了一丝光亮:热爱音乐和学习的哥哥泰勒,不顾父亲的威胁独自离家踏上求学之路。在这一榜样的鼓励下,塔拉也努力自学通过考试,去了杨百翰大学。
刚进入大学的塔拉,过的并不轻松,她想融入新的生活,却不知道怎么融入,在看待事物时,仍然不自觉地采用父亲一直灌输给她的观点。
她想改变这种现状,拼命抓住大学里一切学习的机会,凭借毅力和信念,她完成了大学里的所有课业,并争取到了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
这个转变的过程,对塔拉来说并不容易。一边是深不见底的过去,另一边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她却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是接受教育给她的力量。
塔拉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这样理解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17岁之前,塔拉一直被父亲的“上学就是对信仰的背叛”的观念牢牢禁锢住,她们一家对学校充满敌意,对干净整洁的生活嗤之以鼻,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直到上了大学,她才发现有那么多的思想“和而不同”,她才知道原来摩门教义可以不被“奉为圭臬”,她才明白,小时候母亲遭遇车祸后出现的“浣熊眼”根本不是父亲所说的“完全能够自愈”。
是的,塔拉通过教育重塑了认知,以更多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与此同时,她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与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
在书的结尾,塔拉仍在寻求与家人的和解。因为教育,她和家人的关系迅速恶化。但也正因为教育,她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家人的所作所为,去理解他们,最终她的灵魂也得以救赎,摆脱了困扰已久的负罪感。
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出自《圣经·诗篇》,它本身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逃离”,另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这本书中的塔拉,也正是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最终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