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的孩子也有可能得了孤独症

2019-07-18     心理壹点灵

有的孩子非常喜欢黏父母,特别是一些孩子属于单亲家庭,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粘人。有研究表明,粘人的孩子也会诱发孤独症。其实孤独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儿科疾病,一定要做好预防才行。

有一群“星星的孩子”,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护,这就是孤独症儿童。据了解,孤独症在我国患病率为1-2‰,按全国现有儿童总人口数量估计,患儿总数约达700万人。而这一“罕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甚至有变成“常见病”的倾向。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高龄生育孩子患孤独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通过基因筛查和咨询,可以帮助部分患儿恢复成健康的孩子。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如果孩子不会对人微笑,不和他人有视线接触,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时候就要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孤独症。

“其实,孤独症最早的征兆可能在孩子4个月时就出现了。”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中心负责人柯晓燕告诉记者,小宝宝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虽然也会笑,但却不分亲疏,“想笑就笑”。可在宝宝4个月左右,婴儿就会出现有差别的微笑了,此时宝宝开始“亲疏有别”,比如只对亲近的人笑,或者对熟悉的人笑得更多。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社会性微笑”。 然而,很多孤独症孩子在4个月时不会对别人微笑,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征兆。除此以外,如果孩子6个月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12个月时明明听力没问题,但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没反应;16个月时候不会讲单词;18个月时不会指点东西,不会玩假扮游戏;或者在任何年龄段出现语言倒退的表现,都在提醒家长,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得了“孤独症”。

不过,在临床也不乏一些有点“另类”的孤独症患儿,他们非但不拒绝和父母的交流,相反还特别“黏”某一位抚养者,并且特别认生。这种“另类表现”,让家长更容易疏忽大意。

正常孩子在9-18个月期间,会有一个“认生期”。此时宝宝已经能够区分熟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以及其他陌生人,而且对于陌生人会有警戒心,比较抗拒和他们接近。这其实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那些孤独症孩子的“黏人”和“认生”却来得太迟了,往往要拖到2岁以后才有这样的表现。这种“迟来”的表现,其实也预示其中可能存在问题,而对于这种“晚熟”表现,爸爸妈妈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黏人的孩子也要做好孤独症的预防,我们都知道孤独症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因为家庭的某一些因素导致了儿童孤独症,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sRFGwBmyVoG_1ZUl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