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喜气盈门,一年一度的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如期拉开了帷幕。黄冈日报社记者践行“四力”要求,走进农村、走近群众,以“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为重点,报道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农村的巨大变化,报道我市各行各业的新风新事。今天,记者走进麻城——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麻城篇
张家墩村:有“颜值”更有“产值”
记者 余涛 瞿慧一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民居民宿整齐划一,绿化景观错落有致,沥青道路宽敞平坦……1月15日上午,来到麻城市黄土岗镇张家墩村,眼前的景致美如画卷。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这里是村庄还是景区?”
“我们这儿既是国家3A级景区,又是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现在是冬季,其他几个季节来更好看呢,春天有满园郁金香,夏天有荷花,秋天有千亩菊花,高峰期每天有一两万游客。”村主任肖正情笑着介绍。
而在5年前,张家墩村还是个“泥巴路、脏乱差、产业薄弱 ”的山村 。变化源于一场美丽的“邂逅” — —
2015年10月的一天 ,一名中年男子开车路过张家墩村 ,看到路边连片菊花 ,情不自禁下车 ,向路边人打招呼: “菊花长得不错啊!”说来也巧 ,路边人正是张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华。一番攀谈,张华惊喜得知,眼前这名男子是菊花研究专家、开封市大自然菊花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颂文。得知其“停车问菊”,黄土岗镇党委书记林晓英“三顾开封”,邀请徐颂文到麻城投资。2015年12月,大自然菊业与麻城签订协议,投资1.6亿元在张家墩村建设菊花高科技产业园。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项目落地,村庄颜值不断刷新。目前,大自然菊业已投资9000多万元,流转千余亩土地,建成美轮美奂的菊香人家景区以及高标准的加工厂和菊花种植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村“两委”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新建广场、公厕、文化墙等配套设施,推进绿化、亮化、硬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有高颜值,更要高产值。在张家墩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围绕第一产业,徐颂文将开封菊花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引入张家墩村种植基地,统一良种选育、统一种植培养技术。 “种得最多的是金丝皇菊,每亩净收入可达2万元,是福白菊的三四倍。”徐颂文介绍,基地主要种植观赏菊和食用菊,其中,观赏菊去年为武汉军运会供货50万盆,还亮相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菊花展览会等节会。
围绕菊花加工业,开发了菊花官瓷、菊花眼罩、菊花枕等11大类74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今年还计划在各大城市开线上体验店。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来张家墩村,可以在一望无垠的种植基地“采菊东篱下”,可以参观国内最大的菊花种植库,可以在菊花科普馆、园艺课堂“涨姿势”,可以在菊香餐厅品尝到地道的菊花宴。春秋两季还有菊花节、郁金香节,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三产融合,蹚出富民路。菊花科技产业园流转121户贫困户土地,吸纳36户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长期用工近百个岗位,每年临时用工达到5万多人次,通过流转土地付租金、承包业务付酬金、吸纳资金付红利、 “四包”扶持收产品等方式带领贫困户脱贫。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采访中,正好遇到贫困户江玉海前来大自然公司结算酬金。两年前,儿子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孙子,生活的重担压在左手残疾的江玉海身上。在村干部、扶贫工作队鼓励下,2019年,他从大自然公司承包了菊花种植业务。尽管受旱灾影响,一年下来,也有3万多元收入。
看到窗外正在下雪子,老江咧嘴笑了: “瑞雪兆丰年,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香菇哥”的香菇经
记者 余涛 李维
1月15日,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麻城市晓光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却是一片火热的景象:周晓光与10多名工人正忙着给菌棒灭菌、接种。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周晓光,麻城市晓光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90后”的他,还是麻城市宋埠镇小有名气的创业能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2013年,周晓光大学毕业后,在江苏一家企业担任技术员,从事设备维修及研发。很快,聪明能干的他就成为公司业务骨干。虽然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但周晓光心里始终埋着一个创业梦。
2016年,受黄冈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激励,周晓光辞职返乡创业,在老家麻城成立一家贸易公司,并取得五粮醇酒的区域代理权,从“技术员”变身“卖酒郎”。
2019年初,宋埠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在李钊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当地大学生、有志青年到园区创业。
此时,历经3年发展,周晓光的创业逐渐走上正轨,但镇、村干部找到他,希望他能扩大发展,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周晓光说: “我有比较浓的乡土情结,我最大的心愿是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能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带着初心和梦想,周晓光决定响应政府号召,以镇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契机,投身农业,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我有个大学同学是随州的,家里主要种植香菇,收益挺不错。”受同学家的启发,周晓光将目光投向了香菇。深入调研后,他发现麻城种香菇的人虽不少,但规模都较小,市场需求空间较大。这更坚定了他二次创业的信心。
“要干就干出点名堂,一定要把香菇产业做大做强!”周晓光笃志做好香菇产业,将酒类代理业务交给父亲,并找来同样心怀创业梦的大学同学吴浩,一起成立了晓光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宋埠镇政府和李钊村支持下,他们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流转闲置土地70余亩。二人多次奔赴随州考察,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为保险起见,前期,他们试种了20个大棚3万棒菌种。
1月15日,走进种植大棚,周晓光指着菌棒上的一朵朵小香菇说: “今年的3万棒菌种全部出菇,预计产量可达3万公斤。鲜菇比较俏销,昨天刚卖1000斤,单价每斤5.5元。”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初试尝到“甜头”,周晓光也加快了发展步伐,陆续建成1000平方米制棒车间,配备制棒生产线、环保型灭菌锅炉、智能常压灭菌柜、中型铲车等,以及800立方米的大、小冷库。
如今,在香菇园内,放眼望去,几十个黑色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基地一侧,原料加工区、菌棒灭菌区、烘烤区、冷藏区等8个功能区,分列而立,一个从制棒到烘干储藏的完整链条已建成。
合作社成立后,周晓光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用工经营等方面,优先选用贫困户,每人每天可获得60至100元工资,常年稳定日用工在30人左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2020年,我们计划培育香菇菌棒25万棒,年产香菇200 多吨,除了麻城本地市场,我们已与武汉白沙洲农贸市场签订销售协议,预计年产值不低于300万元。”对于做大做强香菇产业,周晓光信心满满。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脱贫路上“朵朵香”
记者 余涛 李娇
1月15日下午,在麻城市铁门岗乡朵朵香菊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将烘干的金丝皇菊分拣打包。一朵朵金黄饱满的菊花,在工人们灵巧的双手下“舞动”,随即被装进单独的塑料包装袋中。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刘总,麻烦再给我寄12箱金丝皇菊礼盒。”临近春节,合作社的金丝皇菊十分走俏,负责人刘幼娟再次接到来自深圳麻城商会的订货电话。
谁曾想到,眼前这个“以花为伴”的女子,几年前却是背着一身债务的贫困户。
那时,刘幼娟和丈夫在外地打工,年收入2万多元。家中50多岁的婆婆不幸中风且患有风湿病,长期卧床不起。公公因病也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为老人治病累计负债10多万元。上有老,下有小,身上有债务,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困难。
经村党员群众大会评议后,刘幼娟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系列扶贫政策,生活渐渐有了好转。这让刘幼娟心存感激,但也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甩掉这顶贫困户的帽子。
2015年,刘幼娟和丈夫打起了“菊花”的主意,他们“试水”种植金丝皇菊。夫妇俩埋头苦干,平整土地、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采摘、烘干,所有农活都亲自干。到年底一盘算,当年干花卖960元一公斤,3亩菊花赚了2万多元,这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幸福来敲门,日子越过越红火。第二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刘幼娟申请小额贷款,流转 60 亩土地,扩大金丝皇菊种植面积。尽管幼苗遭遇暴雨受灾,但抢救回来的菊花丰收后盈利也达到70万元。一举越过贫困线的夫妻俩主动申请脱了贫。
2017年,刘幼娟牵头成立麻城市朵朵香菊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1亩,尝试对菊花进行深加工。2018年,合作社年销售菊花1.6万余公斤,80%通过线上销售,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跟着刘总种花有奔头。”同村的吴国强此前一直在建筑工地务工,工作强度大不说,收入还不稳定。2019年,在刘幼娟带动下,吴国强家9亩地全部种上了金丝皇菊,收益有七八万元。“明年有了经验收益肯定会更好。”吴国强信心满满地说。
刘幼娟不仅自主脱贫致富,还积极为乡亲们致富出谋划策。对于那些具备劳动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主动聘请来务工。对部分有种植菊花意愿的贫困户,刘幼娟为其提供种苗、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并回收包销,促进贫困户扩大种植规模。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608亩,实现统一供苗、统一生产、统一烘焙、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带动周边8个乡镇种植菊花 1000多亩,可年产干花30吨,产值500万元以上。
刘幼娟夫妇用辛勤汗水浇开了致富之花,成为全市表彰的脱贫示范户。
荷香润古城
记者 余涛 万涛
1月15日上午,一场短暂的鹅毛大雪过后,麻城市阎家河镇古城村更显静谧和古朴。苍翠茂盛的林间,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灰瓦白墙上,一幅幅孝善文化绘画引人入胜。
古城村莲藕种植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该村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大力拓展特色产业,成立了古城莲藕合作社,建成“十里荷塘”,逐步实现“泥塘变荷塘、荒地变金地”的转变。2018年,古城莲藕获国家地标产品认证。
“荷风荡绿野,游人画中行。仙子飘然迎风舞,爱在古城村……”在古色古香的古城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郑礼林兴奋地唱起村歌《荷美古城村》,一字一句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视频/记者瞿慧一)
村歌唱出好民风,村史写出好乡风。郑礼林说,古城村坚持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借助唱村歌读村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乡风民俗新风尚,年年组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
在村委会帮工的村民喻月红,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是村“十星级文明户”。她的大儿媳来自福建,平时在外务工,逢年过节回来都会主动帮婆婆操持家务。喻月红笑得合不拢嘴: “儿媳能干孝顺,经常为我买新衣服,一件衣服要好几百块。”
“幸福古城,要靠大家共同缔造。”郑礼林介绍,经过村党员代表会和塆组会积极推动,古城村村规民约“扎根入户”,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村里基本上没发生小偷小摸现象,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打牌赌博情况比较少见,邻里之间更加和睦。 “以前经常有群众说种的菜被偷了,现在就算是把打的十几担稻谷放在田里都没有人偷。”
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两委”支持村民组建了十几支广场舞舞蹈队,同时每年开展几次“唱戏”活动,每个季度在广场放两场电影。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近几年,古城村人齐心合力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健康饮水等系列惠民工程,修建了村休闲场所、文化墙。2019年,在有关帮扶单位支持下,一次投入6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古城村生态宜居,前来感受田园风光的城里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在夏季,古城村优美的荷塘风光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荷、采莲、品藕粉……
建强基层党组织、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路,一个宜居宜游的荷美古城村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编辑:彭刚|审核: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