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家是他成长的地方,孩子会不断在家里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在家庭建设中,孩子也要献出一份力、尽一份责。权利和义务总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家长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给孩子提供最优越的环境,总是舍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学习应是他的主要责任,这种学习包括方方面面,承担必要的家务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营造整洁、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但须付出家务劳动才能创造好的环境。所以,学习做家务是孩子迈向生活的第一步。
家务活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做饭菜应算复杂的,可稍大些学习。让孩子先从简单的家务做起,在能自理的基础上,可让他倒垃圾、取东西,提拿所采购的生活用品,到附近商店零星采购物品。这些都是顺手可为的家务事,做起来简单,孩子也不会抗拒。然后,视情况让孩子做复杂一些的事情。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这不可取,应让孩子知道,做这些事是他的分内之事,不是家长强加给他的。
下面的案例是一封家长来信。
案例:
我儿子十岁了,特别懒,不爱做家务。我曾经想过很多办法让他做家务,又是讲道理,又是鼓励,甚至是命令,可他还是不积极不主动。每次让他做家务都要再三催促,该做的事他总是一拖再拖,摆在眼前的活儿,他就跟没看见一样,很容易做的事也不愿意做,到最后弄得大人孩子都不愉快。
就说洗衣服这件事吧,我就像老师上课那样教他,也没有啥效果。刚开始,我告诉他把衣服分类,他便把衣服一件一件地拿起来又放下,弄了好半天,依然没有分好类,白色的衬衫和牛仔裤堆在了一起,他根本是在玩衣服,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洗了。
再说收拾桌子和洗碗筷的事。儿子十岁生日那天,我们约定好以后饭后要收拾桌子和洗碗筷,让他任选一项。刚开始他答应收拾桌子,可刚收拾了两天就不干了,说桌子不好擦,要改洗碗筷,我告诉他这次可要想好了,不能再变了,他满口答应。可不到三天又变卦了,嫌碗筷油腻不好刷。
现在这孩子竟然罢工,说啥也不干了,问他为啥不干,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们班同学都不做家务,为什么我非要去受那个累呢?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做家务活儿应该是家长的事……”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 让家务成为孩子的必修课
“你让孩子做家务吗?”多数家长会摇头。“你在家里做家务吗?”多数孩子也摇头。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远离家务了,在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半数以上。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不做家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心疼孩子。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里被祖父母、父母宠着,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大人们疼都来不及,哪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第二,担心影响学习。好多家长把做家务和学习看成是一对矛盾。做家务不就会耽误学习吗?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做什么家务啊?所以,即便孩子主动提出做家务,大部分家长都会说:“不用你做,你去写作业吧(去看书吧)。”做父母的希望孩子多才多艺,希望孩子学舞蹈、学绘画、学唱歌,什么都想让孩子学,可就是不想让孩子学做家务。
第三,认为没必要。一些家长竟然认为做家务是没出息的表现,孩子有本事应该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做高贵的人,家务只要请钟点工做就行了,没有必要自己做。
第四,嫌费事。很多刚做家务的孩子做得不好,家长还得重新再做一遍,还不如自己直接做了省事。
总之,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把提高成绩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而漠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做家务不仅不会影响到学习,而且对于提升孩子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很多帮助。
首先,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其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做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整个人也就越乐观;再次,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通过做家务懂得父母的辛苦,从而懂得担起自己的责任;最后,劳动可以锻炼身体,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当孩子长时间学习之后,让他做点家务,可以使他的大脑得到休息。
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死学课本脱离生活毫无意义。学习做家务是孩子的基本职责所在,我们应该把做家务当成一门功课,一门孩子成长的“必修课”,让孩子像学语文、数学一样认真去学习。
2. 让孩子学着打理家务
孩子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愿望,而且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能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交给孩子去做,孩子都能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
因此,当孩子有了做家务的能力和热情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们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逐渐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家务,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里的每个人做事,从而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应该学习的一门课程。如果你真正爱孩子,那就让孩子每天坚持做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家务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创造性,可按自己的想法随意发挥。千万不要小看做家务活,从做家务活中可学到许多生活技巧和知识。让孩子从小受这门“艺术”的熏陶,可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增加生活乐趣。
案例中这个家长的做法虽然值得肯定,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早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以至于十岁了什么都不能干,也不愿意干,如果在孩子三五岁的时候就培养他做家务,那么到十岁时不仅能做、愿意做,而且会做得很好。所以,让孩子做家务也要趁早。
孩子之所以不愿做家务,究其原因,是从心里认为做家务不是他的责任,如果做了,也只是在帮父母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任何人都不应不劳而获。社会有社会的分工,家庭有家庭的分工,当然,由于社会体制等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分工的严重倾斜,但这不应成为家长的借口。家长首先要做到不随波逐流,别人的孩子都不做家务,去学习对付应试教育,家长明知道对孩子没好处,也一样为之,这就难怪案例中的孩子想不明白了:别人都不做,为何自己得去做?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盲从的恶性循环。一个家长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现状,但有能力改变家庭环境。如果每个家长都能用健康科学的理念来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会慢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让孩子学着打理家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孩子可从这种习惯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被人信任的幸福,还有能为家里人做事情的自豪感。要强化归属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是父母的“助理”,无论为家里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常常采取物质奖励或者付酬的方式。这样做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他会认为,做家务是一种有偿劳动,是替父母、帮父母干的,所以要得到酬劳。今天你因为孩子扫了地而给他钱,明天他会因为铺了床要报酬,后天他就会想自己穿衣裤也该得到报酬。当然,如果孩子做得很棒,或是做了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可行的。
3. 要鼓励、肯定孩子做家务
虽然要让孩子尽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但是也不要过于苛责孩子。在锻炼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孩子往往做得不是很让人满意,错误会时常发生,甚至有可能把屋子搞得一团糟。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生气,更不要对孩子发火,只要孩子不是故意这么做的,那他就不应该接受责备。
因为责备会打消人的积极性,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的信息,使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厌恶感。一旦如此,孩子便会讨厌做家务,逃避责任。
所以,当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家长要本着多肯定少责备的原则,使孩子喜欢上做家务。
比如孩子第一次帮助妈妈洗碗,妈妈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夸奖孩子做得好。即便是孩子并没有把碗筷洗干净,甚至还弄了一身的水,这都没关系,只要坚持让孩子做这些,总有一天他会做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印象是认知事物的基础。看到一个人,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便是你对他评价的基础,遇到事情也是。之后的印象都是在第一印象之上叠加起来的。
孩子对于分担家务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做家务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给予鼓励。得到表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好感,进而会喜欢做这些事情。从小就让自己的儿子树立起做家务是自己的职责的意识,将来他就会成为有责任感的男人。
以上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从男孩到男人:如何把男孩培养成男人》,作者准确地总结了优秀男人的十二种必备品德:自强、自立、自律、自信、乐观、坚强、勇敢、果断、大度、尽责、守信、感恩,深入剖析了每一种品德的特点和培养这种品德的引导之法。其中,每一种品德培养的误区都以生动活泼的典型案例引出,语言自然亲切,道理深入浅出,发人深思。
书名:从男孩到男人:如何把男孩培养成男人
作者:东子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