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先介绍李锐的哪个身份:
他是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曾获邀参加纽约、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城市的艺术展览,其作品还被上海新美术馆收藏;
他又是新川外国语学校中学部美术教师,每天行走于校园,备课、上课,安然、平淡。
面对艺术,他严肃少语,甚至苛刻,用作品关照社会现实,揭露“表层真实后隐藏的更为深刻的真实”;
但面对学生,他又幽默多闻,专业知识信手拈来,八卦、明星、流行小说也能侃侃而谈,学生们喜欢得不得了。
光彩、平淡,严肃、幽默,两个身份,最终在李锐手上那永远褪不去的水彩印子合二为一。
李锐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教师,专业才是他的第一面。见小编看他手上的水彩印子,李锐毫不在意,他抬手,“这已经算好的了,我特意去使劲洗过的,平常更彩。”
李锐的作品以油画创作为主,他毕业于西南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第二年开始,他的作品便频繁出现在重庆的各类艺术展上,后影响力蔓至成都、杭州、北京、上海……2018年,其作品冲入纽约,崭露头角。
就在这个周末,李锐的作品还在亨曼画廊“冬季展”展出。
“冬季展”,展览时间:2019.11.09-2020.01.09。
由亨曼画廊(成都独立画廊)主办,前期主要以艺术家邀请、作品投稿的形式同时进行,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同时兼具其他艺术形式的可能,在2019年11月09日至2020年1月09日展出《冬季展》入选的24位艺术家50幅作品。
李锐参展作品。
展会现场,李锐在参观者交流。
看那长长的参展名单,很难想象,他今年才刚刚毕业。
李锐的绘画创作多来源于普通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在他的笔下拼凑、重组,常常呈现出一种错位和荒诞。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他顿一下,继续说:“有些事看似不应该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我就是想去表现这种错位、荒诞,其实也是表现真实。”
除了绘画作品,李锐还在摄影、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多有尝试,创作媒介尤其多样。
他的导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熊沁评价:
李锐以极具个人化的艺术方式挑衅、激发及揭示现代都市生活喧嚣慌张的幻想。
(不明觉厉)
当老师,是因为李锐想把自己的所学与学生们分享,“我想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他说。
现在,李锐任7年级美术教师,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打开眼界”。
一位学生评价他的课堂,
“李老师上课不会局限于课本,他教我们怎么欣赏美术作品,讲的很多东西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他的课内容超丰富。”她认真地补充,“就是很有内涵。”
新川美术课
与他的人一样,李锐的课也稍显严肃,但胜在,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类教学技术,当大屏幕上数字滚动,学生们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最终停留数字对应的学生被点起来回答问题,脸上有中奖一样的惊喜。
他还设置了不少互动环节,一盘颜料、一张白纸,让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颜色中分别加入白色、黑色,演示“明度”的变化……一个个环节、一个个悬念,课堂容量超大,却也是欢乐不断。
上理论课,李锐也苦恼,他不仅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将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得“拉住自己”,“有时候遇到一个知识点,我会忍不住想要去拓展,讲多了就收不住了……”他也无奈。
李锐参展作品。
但好在,学校精准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师培训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他告诉小编,精准教学模式下,每个教学环节用时多少分钟、教学目标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在相应技术的辅助下,老师们基本都能够及时、准确把控课堂节奏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川·精准教学
“说讨论3分钟,计时器一响,一分一秒都不会多;说要达到90%的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内容,来个抢答或是随堂测试,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一目了然。”说起学校的精准教学,李锐的话明显变多,还透着股骄傲。
除了美术课,李锐还开设了1门兴趣课和1门模块课。
包括兴趣类课程、基于学科延伸的模块化课程,以及专业化尖端课程为特色的学长制课程,新川中学部足足开了54门特色校本课程,涉及人文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全部任课老师均来自本校。
卧虎藏龙。
李锐主打的,是名为“诗情画意”的兴趣课以及主攻素描的模块课。
兴趣课——“诗情画意”由他与语文老师共同开设,第一节课由语文老师讲诗词,第二节课,学生们则要在李锐的带领下,为诗词配图。
模块课——素描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重点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
脱离了课本的束缚,这样的实操课李锐更是游刃有余。
一位同学说:“李老师平常上课是有点严肃的,但上兴趣课就特别诙谐,边上课边开玩笑,还能教我们绘画,非常有意思。”
的确,严肃的李锐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去看一些孩子们关注的事情,明星八卦、流行音乐、电视剧等一概全收,他说:“作为老师,还是应该跟上孩子们的时代,这样才能跟他们有共同话题,也能更好地服务教学。”
李锐很享受在新川的时光。
他说,遇见新川,就像觅得一知己,自己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新川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在这里,他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大展拳脚;
这里的校园规划、制度设计、教学安排等全都围着学生来,这让他感到真挚;
这里有不少老师都来自名校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法上给了我很多实质性的指导”;
他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可以继续专业创作或是看书学习,“提升自己,也反哺教学”。
当下,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教真知识”,“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做一个专业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