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2000年前“五都”之首

2019-10-10     大地理馆

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对西汉时期的重要都会地位进行了明确记载,将西汉至新莽时期的五大重要城市称为“五都”(长安除外),这五大城市是: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今日洛阳

汉魏洛阳遗址


洛阳:西汉新莽“五都”之首

2010年前,公元9年,王莽下了一道诏书,名单中出现了五座城市: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 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东市称京, 西市称畿, 洛阳称中, 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 钱府丞一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朝廷将长安东市改为京市、西市改称畿市;将“五都”所设的市称为中市和东、西、南、北市,即洛阳中市、临淄东市、成都西市、宛南市、邯郸北市,并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的“交易丞”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司市钱府”。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商务部、工商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部门在五个大城市设置了分支机构。

显然,这里的五都,并非五个副首都,也不是陪都,而是强调城市的经济地位。记载中设立“五市”的年代背景为公元9年,新莽时期,距今2010年整。根据上下文推测,“五都”应该在西汉时期就已确立,而城市的积累和建设,从先秦就开始了。


长安加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这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到新莽时期的“一线城市”。其中,洛阳位居五都之首。

为什么是洛阳?这里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洛阳就是今河南洛阳,又称洛邑、雒邑、雒阳、成周、新大邑等,周代就确立了东都的地位。关中地区的长安,地形封闭,无法全面辐射全国。而位居北方大平原和东西枢纽位置的洛阳,就可以弥补首都的不足。洛阳所在,是半封闭的盆地,既有粮仓,又背山面水,有安全保障,又距离长安不远,可以充当最佳副中心。

位于洛阳新安县的汉代函谷关

春秋战国时期,洛阳作为周天子所在地,就是天下名都。先秦至汉代,人们将河东(晋西南)、河南(洛阳盆地)、河内(安阳一带)称为“三河”。按照《史记·货殖列传》说法,尧定都河东,商定都河内,周定都河南。在五都之中,洛阳是集重要政治中心和经济都市为一体的城市。

洛阳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商业发展,如战国时期闻名各诸侯国的商人白圭就是洛阳人。《史记·货殖列传》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意思是,洛阳向东可以跟齐鲁做生意,向南跟梁楚地区做生意。当时的洛阳商人,充分利用枢纽区位和开凿的水渠交通道路,充分把生意做大。

洛阳早期为周人倚重的东都,汉代也是地位仅次于长安的城市。在《汉书·食货志》中,洛阳位列五都之首,乃因其区位优越、政治副中心和商业重镇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它是长安控制中原的桥头堡,也是天下货物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

洛阳是经济都会,也是重要文化中心

同时,洛阳也是重要文化中心。上古至先秦,“河洛”这个著名文化IP在洛阳孕育形成,它至今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文化符号,所谓河洛,其地理区域即黄河、洛水之间的洛阳盆地。


汉魏时期的洛阳城平面图

《诗经·周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产生于洛阳,其中以《关雎》为代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苏秦是洛阳人;两千多年前,名篇《过秦论》的作者贾谊为洛阳才子,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位于洛阳的贾谊故居


综合来说,洛阳之所以在当时能够脱颖而出,有以下原因:

  • 区位优越、交通枢纽

《史记》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桓宽撰的《盐铁论》对西汉的重要城市交通位置进行了总结,其中提到了邯郸、临淄、宛、长安、洛阳等“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也。”

  • 商业手工业发达、富商土豪众多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洛阳人师史富可敌国,可窥视洛阳商业发达的一斑。桓宽《盐铁论》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周的都城,就是洛阳。

  • 文化昌盛,底蕴悠久

洛阳上古有“河图洛书”品牌,汉代文学大家有贾谊。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至中土的最早寺院。后世,“洛阳”之名影响了国内外,包括日本京都在内。至今,在千里之外的泉州,有一座桥叫洛阳桥,一条江叫洛阳江。至于全国各地的洛阳镇、洛阳村,就更多了。

日本京都,以洛阳为蓝本

泉州洛阳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s3g7m0BMH2_cNUgO8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