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学院 方柏兴
毋庸置疑,博士论文写作是博士生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锤炼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文字水平以及身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由于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代表着某一领域最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并且在文章篇幅和写作规范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存在着相当难度的。如何完成这项工作,并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是摆在每一位博士生眼前的重要课题。在我看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场思维与身体的长跑,需要我们尽早谋划,通过长时间持续不断的思考和写作,完成这一重大的“战役”。
一、尽早谋划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好的选题是博士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这一流传甚广的经验总结或许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选题的重要性。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还可能成为自己今后相当长时间的研究方向,甚至成为自己在学界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契合自身知识结构、符合研究旨趣的选题却不是容易寻找的。为此,要为博士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尽早开始博士论文的选题。
得益于导师丰富的指导经验,我在刚进入博士生阶段时,我的导师就反复提醒我可以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入学之初,我就有意识地在阅读文献、课程学习以及学术探讨中捕捉自己的选题。我曾经一度对数个选题产生兴趣,并与导师进行了多次的交流。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导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及的关于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的处置问题,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我在课下即向导师汇报了自己希望将上述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想法,并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正是对博士论文选题的尽早谋划,让我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更为深入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上“小试牛刀”
当然,初步确定的选题,是否真的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是否契合研究者的个体情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为此,我们可以围绕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性”研究。在这样一种“试验性”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一主题在学界的研究情况,也可以试探该主题研究的难易和深浅程度,还可以将初步研究的结果交给同行加以检验和评价,进而为我们继续这一主题的研究或者更换主题提供决策基础。
在开始正式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之前,我就围绕着选题撰写了数篇学术论文。事实上,最初的研究过程是较为痛苦的,好比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上打地基。或许,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这一过程确如王国维先生所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论是观点的形成,结构的谋划,还是词句的表达,都绝非易事,而需要持续性的思考、斟酌和打磨。导师指导我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光是大纲的形成,就历时数个月,并经过十余次、长时间的指导和讨论。而在大纲敲定之后,还需要收集资料,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词句的打磨工作。
当然,前期的艰辛和付出,将会为博士学位论文的正式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前期研究成果的发表,以及获得同行的认可和鼓励,也会为自己继续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维持好的状态做一名学术研究的“长跑者”
在完成诸如确定选题、收集文献等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就要进入正式的博士论文写作阶段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一阶段是历时较长的过程,对我们的身体和思维提出了持续性的挑战。因此,我们切不可采取诸如连续通宵等过度消耗的方式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而需要维持好的状态,做一名“长跑者”。在这一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经验分享。
一是要尽量规划和腾挪出连续的时段为写作提供充裕的时间。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有一个较为深切的感受,那就是进入写作状态需要一定时间的铺垫。一旦这一状态被打断,再次回归状态就不容易了。而当你处于写作状态时,论文的写作就会比较顺畅,也易于保证写作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尽早开始论文写作,并充分利用寒暑假等长时段的假期开展写作。
二是在遇到写作瓶颈时可以尝试着转换场景。在长时间的写作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写作瓶颈,此时若一味陷入其中,不仅无益于写作,还会影响写作的心情。此时,不妨转换一下场景,去校园内散步,或者与同学进行交流,向导师进行请教,放松一下心情、调整一下心态。我记得,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每每遇到写作的瓶颈,都会去燕园内散步,或者向导师请教。踱步于校园内,欣赏和感受燕园的怡人美景和厚重的人文气息,可以舒缓情绪。而与同学交流、向导师请教,则会让你在不经意间豁然开朗。
三是用实践关怀驱动论文写作。要克服长时间研究所带来的压力和孤寂,可能还需要从研究本身寻找动力。在这一点上,我的导师陈瑞华老师总是告诉我说,“要带着感情去研究”。法学研究是面向实践的,尤其是要关照和回应中国的本土问题。刑事诉讼法学作为一门以刑事诉讼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部门法学,则更强调对中国实践的认知、理解和反思。因为刑事诉讼事关人的自由、财产甚至生命,其公正与否,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命运。聂树斌案艰难而漫长的再审改判历程,以及聂树斌被宣告无罪时聂树斌母亲流下的眼泪,都曾让我深受触动。正如一名检察官撰文所说的,“我们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
事关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实践关怀。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实践的强烈感触,对司法公正的渴求,对祖国大地的深厚情感,激发起我内在的动力去克服科研生活中的孤寂、清冷和失意。或许,王国维先生所言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这样一种情感驱动下的状态。我想,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去进行博士论文写作,一定可以克服其中的种种困难。
最后,但却非常重要的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保持好的身体状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日常的饮食,还要注重作息的健康和规律。若时间充裕,还可以进行有规律的、强度不高的锻炼。在一个好的身心状态下,论文的写作会更为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