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出现一道“裂痕”!1982年后出生的购房者,面临三个“考验”

2019-09-27   蓝白观楼市

一直以来,楼市是以“无懈可击”的方式在运行。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最近几年扩张成了千亿房企,购房者不断加杠杆,用低首付乃至零首付的方式透支负债,成为所谓的“新富人”。

这个过程很短暂,有媒体做过统计,选取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十年时间,万科总资产增长了7倍,保利增长11倍,绿地增长18倍,恒大增长超20倍,融创中国增长了30倍。

随着体量扩张、房价抬升,每个人的身家都飞速增长。

研究机构富兰克林邓普顿近日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内地退休入息策略及预期统计调查》。调查显示,京沪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平均退休目标储蓄约为400万元,个人储蓄是一线退休人员的主要资金来源。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当然是因为房子更值钱了,有房族个个都是千万富翁。

但是,这种高速增长的游戏迟早会走到尽头,看似牢不可破的楼市体系,终究会出现一道“裂缝”。

这道裂缝的名字叫“生育率”,我们不妨从一份报告入手,阐明这个问题。

民生证券研究所9月26日发布研报指出:房地产需求总体已经得到满足,人口结构开始下行。

第一,劳动力人口下降。

数据显示,中国25-44岁人口数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进入了下行轨道,正因为年轻人口下降,也使得房地产和汽车需求进入了下降周期。

报告还做出了预测:2015至2025年,劳动力每年减少375万人,2025到2030年,每年减少500万人。2030到2035年,每年减少960万人。

也就是说,我们的房地产需求,早在2015年就出现了“松动”,只不过是后来的人口大量进城、棚改货币化等因素,使楼市进一步“水涨船高”。

第二,老年抚养比加速上升。

报告指出,高房价催生不婚族,导致我国老年抚养比加速上升,预计在2030年会达到25%,较2010年增长一倍;2050年达到46%(相当于日本2018年的水平),2080年将会达到69%。

什么叫抚养比?

简单来说:如果100个人里有20个小孩(15岁以下),20个老人(65岁以上),那么总抚养比 = 40/60 = 66.67%。

总抚养比越高,说明人群中劳动人口占比越低;配合持续下降的出生率,表明社会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而年轻劳动人口,正是登记结婚的主力人群。

因此,在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将面临巨大的需求下行压力。

说白了,就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少。

对购房者而言,宏观的环境、长期的走势既无法改变,也无能为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前知晓:哪些人受到的影响最大?

笔者认为,是1982年以后出生的购房者。

为什么说把1982年看做是“分水岭”呢?

截止目前,我们共经历了两波“婴儿潮”,第一波在1962-1973年,平均每年新出生2700万婴儿;第二波在1982-1992年。

如今,第一代“婴儿潮”在逐渐年老退休,按照55岁的女性退休年龄测算,从2017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第一代“婴儿潮”的退休期,未来的十几年将是退休的高峰阶段。

所以,在第二代“婴儿潮”中出生的有房族、刚需、购房者们,未来将面临“三大考验”,或者说三大难题。

第一,养老负担加重。

1982-1992年出生的人,如今大部分都是27-37岁的年纪,正是一家的顶梁柱,但家庭结构却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也就是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两口子要同时抚养四个老人,一个小孩,如果没人看孩子的话,夫妻双方只有一个人工作养家,这无疑加剧了年轻人口的负担。

在4月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发布,2019年,平均2个多缴费者赡养1个离退休者,社科院预测到2050年,几乎是1个缴费者赡养1个离退休者。

第二,子女教育成本更高。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贺丹在2018年的调查,中国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3位原因,依次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太大”、“没人带孩子”。

这部分育龄妇女,恰恰就是1982-1992年出生的人口,归根结底,这些家庭不想生育的原因是:子女教育成本太高了。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抱怨自己半年的工资,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各种辅导班、乐器、玩具、电子产品、衣服,几乎让家长喘不过气来。

实际上,并非是这位家长太矫情,当全社会都把孩子当成“温室花朵”养育时,谁又能够“独善其身”?

第三,房产价值缩水的可能性最高。

对1982-1992年间出生的有房族来说,他们既经历了楼市如脱缰野马一般的蹿升,也将经历“稳中有降”、“保值属性丢失”、“价值缩水”的尴尬。

中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近日指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房价不上涨、甚至说房价涨幅小的话,“持有房产每天都在亏钱”。

根据复旦大学2012年的测算数据,上海房产平均每年折旧率在3%-5%之间,我们就按照4%来算,持有房产的总成本也有将近9%,而收益只有1.2%都不到。

事实上,买房亏钱的又何止是上海,百城房价统计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过去一年的房价涨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报率、5%的资金成本、4%的房屋折旧率来算,在这些城市拿着房子都是亏钱的。而且绝大部分小城市租房市场很小,房屋空置率高,租金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当楼市体系出现“裂痕”之后,每一位购房者都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理念。

毕竟,人到中年,既怕失业,又怕收入降低,更怕老人、孩子出现任何不确定因素,考虑到房子的保值增值属性逐渐消失,两项权衡之下,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拥有一套自住房即可,已经没有必要把有限的积蓄和现金全部置换成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