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
一、医疗健康行业资本市场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与传统产业相比,医疗健康企业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股权融资是助力医疗健康企业成长的重要融资方式。
1.1 医疗健康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
2013-2018 年医疗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从 39.03 亿元快速上涨到 992 亿元,五年增长 25 倍。对细分领域占比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科技子行业近两年占比均达 33%以上,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细分板块也是持续关注和看好的。
医疗健康行业二级市场募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类企业。2018 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 IPO 总募资规模达到 115 亿美元,74 家企业通过 IPO 实现上市。2018年中国证监会共审核了 21 家医疗健康企业,IPO 申请整体过会率为 61.9%。其中60%的 IPO 集中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
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前期研发投入高,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融资需求旺盛。2018 年二级市场募资总计为 245 亿,一级市场已达到 992 亿,由于一二级融资差距较大的不平衡现状持续存在,科创板的推出丰富了创新企业融资手段,增加 PE/VC 退出渠道,加速医疗健康行业一、二级市场的平衡,推动更多医疗健康企业以资本的驱动加速发展。
1.2 科创板助力医疗健康科技企业,紧追 H 股和美股步伐
分析全球三大交易所的医疗健康板块的市值,A 股和 H 股与美股在市值和上市企业数量方面均有较大差距。截止到 2019 年 4 月医疗健康板块的市值占比总市值,A 股是 6.5%,H 股为 3.7%,美股(包含 NYSE 和 NASDAQ)已高达 14.1%。美股医疗健康板块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也远高于 A 股和 H 股。科创板的推出将会加速缩小差距,对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
医疗健康科技板块总市值持续提升,科创助力板块价值提升。截止到 2019 年 4 月 A 股医疗健康板块的市值仍只有美股的 1/10 左右。但近十年,美股、A 股及H 股市场医疗健康公司市值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 A 股及 H 股增长率均超过美股。科创板的推出也将助力追赶步伐。
1.3 A+H 三大交易所持续开放性政策改革利好医疗健康行业
2018 年港交所允许尚未盈利或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19 年科创板在上交所推出并试行注册制,深交所也加快推进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政策革新的驱动将会丰富医疗健康行业的退出途径,降低医药企业的研发时间,完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加速行业的创新生态。
科创板的推出将会激发一级市场医疗健康创新科技投资热情,同时也会激发传统医疗健康企业转型的动力,降低传统医药企业向创新转型的成本,对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科创板发行制度和上市门槛的调整,不仅能为更多科技创新型优质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机会,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继纳斯达克和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之后的又一重要上市平台,同时也为 PE、VC 类投资机构提供更丰富的退出渠道。
二、科创板受理生物医药企业分析概况
截止到 7 月 23 日,上交所科创板共计受理 34 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申请。经过对这些企业申请报告的分析梳理,产新君认为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审核通过及市场认可按照“六个是否”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其中核心基础技术能力是科创企业的内在核心竞争力。
1、核心基础——企业是否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2、研发体系——企业是否拥有研发体系包括人员设备和管理制度;
3、研发成果——企业是否有较好研发成果、研发专利或者重大奖项;
4、行业竞争力——企业是否形成竞争力拥有行业地位即行业优质企业;
5、转化条件——企业是否具备将成果转化为持续经营的条件厂房、设施等;
6、重点政策——企业是否符合国家重点支持政策;
2.1 科创板偏好医疗器械创新企业
科创板受理 34 家生物医药企业中医疗器械占据了一半以上,其中体外诊断和植介入耗材领域分别有 5 家和 4 家企业被科创板受理,成为了科创板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大户。而微芯生物、特宝生物、复旦张江、泽璟生物等是创新医药类的企业。
7 月 22 日,首批科创板企业集体登陆 A 股上市,其中有两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分别是南微医学(688029)和心脉医疗(688016)。这两家企业首日涨幅分别为 242.42%和 110.7%。
微芯生物是小分子创新药企业,已建立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作为原创新药研究的早期预测手段,对有效降低原创新药开发风险具有重要价值,具备持续产出创新药产品的能力。微芯生物在研产品线丰厚,已上市的西达本胺是国内第一批原研创新药产品,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外周 T细胞淋巴瘤口服制剂,在细分市场内处于领先地位,已经进入 III 临床的西格列他钠也有成为重磅产品的潜力。
2.2 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多具备一定盈利能力,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科创板受理前 27 家生物医药企业 2018 年的平均营业收入 4.73 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 1.18 亿元,低于 113 家企业平均净利润 1.23 亿,三年平均研发占比营收 15.2%,高于平均水平 11%,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21.12%。
高端直介入耗材企业昊海生物 2018 年营收最高,达 15.58 亿元,也是生物医药领域唯一 A+H 股企业。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华熙生物的净利润和三年平均 ROE最高。三年平均研发占比营收最高的是微芯生物,高达 59.5%,创新药的研发企业依旧需要高投入。
前 27 家生物医药企业中特宝生物使用第四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 3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3 亿元。其余 26 家企业均使用第一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 10 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 5000 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华熙生物募集资金额最高,预计募资高达 31.54 亿元。每股收益最高的是昊海生物达 2.59元。
6 月 10 日,上交所受理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 IPO 申请。苏州泽璟生物制药是科创板受理企业中第一家采用第五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40 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已连续多轮获得多家有医药行业投资经验的机构投资者投资,截至报告期末最近一次投资后的估值约为 47.5 亿元。
2.3 科创板受理生物医药企业距港交所上市企业具一定差距
科创板受理的创新药企业仅有 5 家,医疗器械领域占比高达 50%以上。申报科创板的医疗器械主要是细分领域第二梯队的领军者;从市场规模、获批数量、所获投融资等情况 IVD、心血管植介入材料为创新器械的主要领域,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产替代依然具有较大的空间。CRO 是科创板热门赛道,高度知识密集和研发能力技术更新能力要求极高,美迪西、诺康达从行业格局上看仍属于第三至四梯队。
港交所新规推出后,先后有 7 家像歌礼、百济、华领、信达等未盈利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企业登陆H股,截止三月末其市值均超过10亿美元;美国NASDAQ拥有未盈利 458 家医药上市企业;科创板受理创新药研发距港交所上市生物科技企业数量和质量具备一定差距。因此寄希于科创板能够吸引更多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登陆 A 股。
三、生物医药科创赛道与标的选择
科创板重点推荐的六大领域之生物医药,主要包括生物制品、高端化学药、高端医疗设备与器械及相关技术服务等。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结合产业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在研究中将科创板生物医药领域细分为四大赛道,即创新制药、创新器械、医疗科技和医药服务,并细化提出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创新制药:包含生物大分子药和小分子化学药;需有临床 II 期及以上的在研药物,企业产品来自于核心技术并属于自主研发。
创新器械:包含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具备进口替代前景,企业须有核心产品并具备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具备一定规模的营收和利润规模。
医疗科技:包含 AI、5G 和大数据赋能的医疗科技;自主研发核心产品具有注册证,具备一定规模的营收和利润规模。
医药服务:CRO、CMO 细分赛道直接受益;需满足科创板上市条件财务指标。
根据科创板指引推荐行业体系、战略新兴行业体系、自主可控行业体系和瓦森纳行业体系,我们将科创生物医药一级行业细分了 4 个二级领域、15 个三级领域和 61 个三级子领域。其中重点推荐的三级子领域有 24 个。主要包含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医学影像设备、分子诊断试剂及设备、CRO/CMO及基因编辑技术等。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细分赛道企业特点趋势愈加明显。创新制药研发企业越来越多,由以往仿制药占据主导的市场逐渐朝原创新药方向迈进;以治疗创新为宗旨的医疗器械领域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化;医疗科技的兴起同样使得整个医疗体系的诊疗得到增强,效率得到提高,从预防到治疗后康复得到全方位延展。
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企业扫描
我国医药创新市场潜力大,科创板发展空间广阔。2015 年起,多项医疗健康政策密集出台,对医药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鼓励创新是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在创新化药、生物药、细胞治疗、基因测序、创新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而这些领域也是有望登上科创板的热门领域,创新发展空间广阔。
4.1 First in class 首创新药将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路径从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低价基础用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朝高端原创新药的趋势发展,First in Class 和 Best in Class 首创新药将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在全球药品总支出增速平缓背景下,市场对新药获批带来增长的渴望日益加强,伴随着独占性到期对制药企业带来的压力,首创新药将备受瞩目;能够有效降低研发风险和维护市场独占性的首创新药企业将备受青睐。科创板将为创新研发型医药研发类企业创造良好的资本环境,为其解决生存问题,使其能够无旁骛继续投入研发创新,加速驱动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而非以往的先生存再发展。
以创新制药赛道特征筛选潜在科创板标的。主要依据行业细分、创新要素、产品管线及临床进展、专利布局、融资情况、企业估值及机构投资方等要素,据不完全统计,筛选出 13 家创新制药领域的潜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标的。其主要集中在 First in Class 的创新药研发企业,产品管线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1.1 类化学药等。专利布局、临床进展以及融资等均具有突出点。
4.2 AI 和 5G 促使医疗器械科技创新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
自《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实行以来创新器械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获批进度呈加速趋势。近年来国产创新医疗器械水平逐渐与国际同步,部分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性器械标的逐步浮出水面,包括心脏瓣膜领域的启明医疗、磁控胶囊内窥镜领域的安翰科技等科创板申报企业。科创板受理的生物医药企业中,医疗器械占据 50%以上,该数据反映了医疗器械近些年的发展愈发快速,填补国内空白及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明显。临床大数据赋能的智能医疗,进口替代及医疗消费升级带来的国产化红利,电子化、智能化医疗新技术驱动的高端医疗设备,都促使医疗器械领域在鼓励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加速发展。
创新器械潜在科创板标的筛选同样遵循优势赛道、专利布局、融资情况及产品报证情况等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筛选出 13 家符合创新器械领域的潜在科创标的。主要集中在高端医疗设备及介植入器械领域,大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经获得注册证。
4.3 医疗科技兴起加速促使医疗行业诊疗增强、效率提高、医疗延展
AI 和 5G、医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于医疗智能硬件将带来医疗物联网的快速发展。AI 在医疗方向的应用主要聚焦于虚拟助手、辅助诊疗、智能影像、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科研平台及疾病风控等场景。移动医疗设备的数据互联通过 5G技术在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遥控手术、高级远程会诊及超级救护车等场景会有突出的应用。医疗大数据作为底层支持的智慧医疗方向,主要集中于智慧医院应用体系、智慧药房解决方案体系和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速医疗延展。
医疗科技潜在科创板标的筛选围绕在产品和业务的落地性、产品著作权、融资情况及致命投资机构等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筛选出 13 家符合医疗科技领域的潜在科创标的。医学影像系统、医疗大数据应用、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等赛道企业相对偏“软”,财务指标良好及能否解决医疗行业痛点成为了评判的重要参考。
4.4 生物技术类走向工程化 、数字化、 智能化发展之路
国内样本医院肿瘤治疗药物,包括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靶向药,销售额占比逐年上升,2018 年占比已达 16.6%和 13.6%,但与发达国家仍然具有显著差距。随着五款 PD-1 陆续在国内上市,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发展愈发快速。新兴技术的不断涌出加速了生物科技领域向工程化 、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如细胞治疗制备、基因芯片、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细胞治疗生产监控、AI+创新研发、基因检测的数字化,全自动细胞制备、基因治疗元器件、医疗物联网的智能化。
技术是生物科技行业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是生物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是生物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生物科技行业潜在科创板标的筛选,除了以企业规模及估值作为基本判断标准,核心的应用技术即技术赛道成为研判的主要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和筛选,合成生物技术、液体活检、细胞免疫治疗、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生物技术领域都将成为登陆科创板潜力企业集聚的大户。
CAR-T 疗法治疗效果明显,正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被称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中国 CAR-T 研发在全球已经处于先进行列,开展临床研究数量全球第一。随监管主体由卫计委转变为 NMPA 按药品管理,指导原则公布,政策监管逐步明晰,临床试验申报数量激增。
随着 2017 年诺华制药全球首款 CAR-T 疗法上市及“O 药”和“K 药”相继面世,免疫治疗技术风起云涌。下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了免疫检测体单抗和 CAR-T 疗法的药物审批和临床信息。
4.5 科创板促使 CRO、CDMO 成为医药板块创新源动力
据统计,企业选择 CRO 可以节省 30%以上的研发时间。目前全球超 50%药企选择 CRO 企业协助新药研发服务,以降低研发费用并控制风险。CRO 企业服务于创新药研发的整个阶段,主要提供包括新药产品发现、研发、开发等临床前研究及临床数据管理、新药注册申请等专业技术服务支持。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 CRO 行业规模快速扩张,据统计,2015 年 至 2021 年,全球 CRO 市场规模将从 318.5 亿美元增长到 645.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2.8%。我国 CRO 行业过去五年时间年增长率均在 20%以上,相较于全球增速更快。
近年来医药行业在政策设计方面已经为 CRO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科创板的推出将为研发驱动型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创造良好的借助资本发展的条件,而与生物科技类公司深度绑定的合同外包行业有望显著受益。
五、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掘金地图
从空间尺度研判生物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实力,用大数据工具来发掘生物医药创新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创新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路径发展,产新君将通过两个视角切入研判,即研发创新和科创产业的分析。
5.1 研发创新区域布局分析
从全国 31 个都市圈的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总量分析,上海、广州、北京、成都都市圈遥遥领先于其他都市圈,其中上海、广州和北京都市圈申请数量(2013-2018 年)均突破一万件,最高达到 16622 件。对高价值专利的数量分析,上海都市圈近五年高达 7000 多件。对运营专利主要包括质押、转让、许可等的数量分析,上海都市圈五年内仅有相关专利 654 件,可见医药健康领域专利的转化并不活跃。下图是三个不同专利角度分析下的都市圈空间分布情况。
以上述三个专利分析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对 31 个都市圈的空间区域进行了梯队排序。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突出的区域,第一梯队是上海、广州和北京都市圈,其综合评分均达到 70 分以上。成都、南京、深圳、青岛和杭州都市圈处于第二梯队,距离第一梯队的三个都市圈有一定的距离。产新君直觉印象中,深圳都市圈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位势相对突出,但创新专利评价结果显示,其综合评分仅有上海都市圈的一半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都市圈内基础教育、科研院所等较弱势有一定的关联。
5.2 潜在科创板企业区域布局分析
空间尺度生物医药科创潜力的研判主要以区域科创产业为标准。结合科创板对生物医药行业属性、营收规模及技术水平要求,对全国在营企业进行大数据筛选,标准如下。
1、 成立时间在 5 年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2、 至少拥有一项以上发明专利;
3、 企业当前处于非上市状态;
4、 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文件划分的大中型企业;
5、 2017 年营收 1 亿元左右及以上,且创新实力评分 400 总评分 2000 上; 6、 细分行业赛道聚焦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和医药服务;
(注: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基于企业的营业收入、纳税额度、对外投资、知识产权、人才引进、进出口贸易和企业资质荣誉等能力综合评分)
以上述标准共计筛选出 986 家生物医药领域潜在科创板企业,其中生物医药类 441 家,医疗器械类 445 家,生物技术类 85 家,医疗服务类 15 家。将这 986家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主要分布在五大区域,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及成渝。
进一步分析省市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广东省生物医药领域潜在科创板企业最多,达 133 家,占比 11.5%,远高于第二名北京市 73 家。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四川省均达到六十余家,数量优势明显。以下是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科创板潜力企业分布前十的省市具体数据。
医药新周期、科创新高地,科创板有望推进“医药科技”新周期。医学周期从科技革新开始,底层科学技术井喷,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全球创新,迎来重大变革机遇。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链丰富多样,创新研发需求日益增大,科创板开启再融资新渠道,推动医药行业产业升级。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生态链在科创板的驱动下趋于更加完善。最后在把握科创板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提升下的产业生态,要注重在创新技术井喷的时代,生物医药的风险偏好同时也在提升,研判生物医药科创企业要把握技术与风险的并存。
温馨提示: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
关注公众号“未来智库”,及时获取最新内容。
(报告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顾强/欧阳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