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地标,越来越高的大楼!
中国建筑怎么了?
编辑|捞饭
CTBUH2018年底发布世界高层建筑回顾报告:中国成为2018年建成世界最多、最高高层建筑的国家。
今天,全球200米及以上的高层建筑的总数达1478座,中国678座第一名,美国198座第二名;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国68座排名第一,阿联酋26座第二名。
过去十年里,世界各地摩天大楼的发展速度大幅上升。而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推动的。
二线城市的摩天热潮
2018年全球共有143座200米及以上高层建筑建成,中国88座占比61.5%,成为2018年建成世界最多高层的国家。
摩天大楼之所以成为可能,靠的是钢材和电梯。仅2011年到2013年,我们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就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的还多;我们装了全世界69%的电梯,现在全国电梯超过400万部,比美国的4倍还要多。十多年前可能连70万部都没有!
只为高楼盖得多!二线城市不断刷新的天际线,更为生动地反应了对摩天大楼的狂热追逐。而这种现象的背后除了一线城市里越来越小的、越来越贵的地块空间,看上去似乎是二线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事实真的如此吗?CTBUH执行董事Antony Wood说,“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许多涉及这些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雷曼兄弟原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约翰·卢埃林说,“中国的摩天热潮还有其独特性,就是地方政府的扶持。”
美国CNN报道,“尽管2018年是中国摩天大楼建造的标志性一年,但未来几年,金融管制的加强和更为保守的债务融资政策,可能会带来显著影响。”
“如果将这种建筑竞赛领域的繁荣看作经济健康的标志的话,那将是危险的”分析师、经济学家们认为。
城市贫富差距的视觉体现
《纽约图书评论》刊文“如果像歌德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瘦高楼就是直立的钞票。”1007米高的“吉达塔”王国大厦、427米高的纽约曼哈顿公园432号等,评论称之为“过多财富勃发出来的楼宇”。
紧贴纽约中央公园,
“1%的富人花园”:曼哈顿432号。
国人对于“高”的含义,透着与生俱来的向往。古汉语里高是对“宗族最上之位”的称呼,比如高祖,是指开国皇帝。直到现在也代表着高端和尊贵。也许这就是“中国尊”别名的由来。
北京中信大厦的建设,使得中国还是2018年建设了最高建筑的国家。今年年末竣工后,将以528米的高度成为北京最高建筑、世界第八大建筑。
去年新建中最高建筑为599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2018年中国的88座中,有14座建在深圳,深圳也已连续第三年位居榜首,无可争辩地捍卫了经济特区的地位。但你知道吗?“平安”原本是更高的660米。
按城市来看,2018年即将竣工的高层建筑,中国二线城市对于高楼的热情只增不减,苏州、厦门、贵阳等地都在列。而去年竣工高层建筑最多的是深圳,另外拥有3座及以上新增高层建筑的中国二线城市还包括南宁、成都、长沙、武汉、杭州。
与其说建筑潮流的“新奇特”悄然转为“高富帅”,不如说由造型的突破到造价的巨大突破是一种必然。
对比2018年上半年中国城市GDP百强榜与17、18年CTBUH高层建筑报告,两张榜单的共同之处显而易见。建筑高度“代言”经济实力、超高层“寓意”超实力,有必要吗?
如果说不能以经济财力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标准,那么岂能用一个物理高度去象征地区区域优势、城市综合竞争力、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提高城市密度的不二之选
功能与造价也是贯穿建筑设计的永恒,高层建筑的功能划分也是设计中最有趣的部分。
从高层建筑的功能来看,2018 年200米及以上已建成的建筑物继续以办公为主要功能,完工60座,占总份额的42% 。住宅功能占已完工建筑的31.5% ,混合使用建筑完成率共35座建筑,占总数的 24.5% 。而作为酒店功能的建筑数量是唯一增加的类型,但仅略有增加,2018年有3座建筑完工,2017年为2座。
2018拥有世界最多高层建筑的中国,88座里有超过一半的48座仅具有办公功能;但是阿联酋今年的10个高层建筑中没有一个是办公楼。
“2018世界最高高层”的中国北京中信大厦,建成后包含中信集团及中信银行办公总部,对外出租的办公区、观景层及商务俱乐部等功能。
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部分高层办公楼,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国企建造的,国企面对市场波动时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不管是办公写字楼还是酒店住宅,高层建筑建设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金融商务区,而是成为一种被全球普遍认可的提高城市密度的通用手段。
谁说城市地标一定是摩天大楼?
年初,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织GaWC公布了2018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超强一线的Alpha++级城市只有两个:伦敦和纽约;一线强市Alpha+城市前三名是:新加坡、香港、巴黎。
这些世界级的超强一线、一线强城市在今年CTBUH世界高层报告中,几乎全无踪迹,除美国纽约外。那么问题就来了!世界级的最牛城市,它们的地标如果不是摩天大厦,还能是个啥?
一座桥、一个门、一个花园、一座雕塑......如果非要以城市地标来评英雄、论高低的话,这些世界级一线城市地标,也许会令你失望。
多不一定是好,低也未必是LOW。比如高50米的凯旋门,自打它建起来的那天,一直作为法国地标存在至今。根本拿不出手的高度,影响到巴黎成为世界级一线城市了吗?很显然没有!或许我们可以从GaWC排名标准中获得一些启发。
作为世界一线城市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文化的多样性,有历史、有底蕴。
贫穷限制的只是一部分的想象力!敢不敢脑洞再大些?一个地铁站?一个报刊亭?一块浮岛?一个书店?公共空间?正是这些貌似不靠谱的都已经成为城市地标了,还是世界级的。
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载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可以自由自在用方言闲聊、打公共电话,充值公交卡,或者顺道买点本地烟、都市报及本地特色冷饮,比如上海的光明冰砖,西安的冰峰汽水,或是北京的喜乐和北冰洋。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现代建筑先驱,勒•柯布西耶关于光辉城市的核心观点浓缩在他的一句话里:知识,道德和审美都融入建筑之中,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建筑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柯布提出“高楼林立的城市”,但也是最早提出“人车分流、宽阔的步行街两侧建高层建筑”的建筑大师。“功能主义之父”怎么会忽略功能的使用者呢?
不可否认,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崛起证明中国经济、科技等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现代社会对于财富、对于成功,有着越来越丰富的涵义。
仰望天空还是脚踏实地?很难说谁比谁更好,多么希望在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少一些好看的皮囊,多一些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