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谁敢说前朝的好话立马人头落地

2020-05-21     一只雄鹰

原标题:这个朝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谁敢说前朝的好话立马人头落地

在汉代纸张发明之前,因书写竹简要用刻刀,史官被尊称为“刀笔吏”,因为他们记录历史事实的小刀,威力大过帝王的屠刀,屠刀只能逞一时之凶霸,但各种恶行在刀笔下却遗臭万年,万世唾骂。中国正统王朝的史官们,非常珍重自己的职业荣誉,即使面临生命的威胁,也要维护历史记录的真实性。

可以说,自唐朝李世民开篡改史料的先河之后,其后世王朝诸多史料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但是,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加深,一些皇明言论也喧嚣日上,更多的人开始对历史书和史记中关于明朝的言论产生怀疑。

关于明朝和清朝谁的统治谁更光明,谁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更大,这也无从比起。现在的《明史》是清朝所修,满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葩政权,因为,它在很多事情上开了历史之先河。但是,对于明清两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后你就会发现,这两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统治阶级。

虽然,无法断言明清之间的优劣高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探讨一下清朝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让明朝在史记以及各种教科书中被重重抹黑的。

众所周知,历史本来是一张白纸,各朝各代在上面涂涂画画,修修改改,就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黑化上一个朝代扭曲一些事实也是一个新政权巩固自己统治的必修课,但是,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我们还是可以看看清朝和被还原后的明朝到底有什么不同。

明朝三个世纪以来,有一个贯穿整个朝代的政治问题,就是藩王如何安置的问题。分封藩王,是封建时期每朝每代统治王朝的通用制度,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被分封的藩王一个个都是大腹便便的富贵模样,每天坐在厅堂中制定一些金规玉律靠压榨老百姓获得财富。

而据一些史书记载,清朝对于王爷们的处置就周详的多,将这些亲王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他们有所顾虑,就不会去骚扰老百姓。同时,皇帝为了安抚这些亲王,也会让他们一世富贵。但是,清朝的亲王们真的可以当一个每天耍猫逗狗历代世袭的富N代闲散王爷,安乐度日吗?

清朝是由一个少数民族满族统治的朝代,这是个马上民族,人数稀少,面对人口基数远远大于他们满族的汉族,自然统治压力无比巨大。

为了防止权利被汉人获取,于是,他们采用了更为原始的“议政王大臣”制度。这种将满族有着实际军事权利的贵族集中在一起,共同商议国家大事的议事制度,表面上看是将国家权利共同分管,民主治国,但是,实际上这更像旧奴隶制度的首领政权,由军事寡头决定一个国家制度的走向。

这些掌握国家大权,拥有议政权利的贵胄世爵们,其实,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制定制度税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能力和智慧。但是,因为害怕建朝不久,根基不稳,被汉人重新夺权,所以,尽管对这些政治和管理国家不熟,制度不完善,掌权者和高层仍然要坚持把权利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之后,随着后面清朝制度越来越成熟,这种贵族议政制度才被废除,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贵族高层对国家就没有影响力了。相反,到了清朝后期,一些贵族对政治以及国家决策拥有可观的影响力。像被宣统皇帝恨之入骨的庆亲王就权倾朝野,最后,贪污卖国。

但是,看明朝的“藩王制度”就比清朝的“议政王制度”要保险的多。

在藩王制度重重条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王爷只能收取钱财,却不能实际分到土地,没有自己土地的藩王自然翻不出什么浪来。同时,为了防止藩王弄权,还给这些藩王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一旦这些藩王出界,惩罚也相当严重。

归根究底,一个国家是由百姓支撑起来的,贵族们能起的作用并不会很大,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开明,一个帝王的执政能力的始终是散落在各地的百姓。

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国家的百姓。

历史并不完全是由统治者创造的,恰恰相反,无数伟人总结经验最后得出结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明朝被清朝统治后,在平常老百姓中,并没有动摇他们生活的根本。在老百姓眼里,不过是皇帝轮流坐而已。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科学技术、文化传承等各方面都在往前延续,并不因为统治者发生变化了,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了。也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几千年来没有中断,所以,才有现在人们看到的中华民族。

一般的史记野史总给我们留下明朝后期君主昏庸无能,政治一片黑暗,各种军饷赋税摊派在百姓身上,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胜言的形象。就一个国家经济而言,明朝确实不如清朝,无论清朝制度有多少弊端多少不足,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清朝确实开创了一个中华文明史上的盛世,代表了封建朝代最后的荣光。

那么,造成这种盛世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康熙年间提出的康熙五十年以后生育的人口不在征收人头税,就像如今生二胎政策放开之后新生儿激增一样。在清朝,百姓没有人口税的束缚,人口很快增长起来,相应的劳动力也开始增长,创造了更多的人力和廉价劳动力资源。所以,土地资源也得到了更多的利用。

再加上,清朝在前几个朝代的君王探访新世界引进了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并把它们大面积种植推广,是国人对饥饿的抵抗力增强,最终,每年被饿死的人也大幅度减少。百姓能生活下去,也就不会被逼起兵造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也就更快了。

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有纂史修史的习惯,我们现在最广为流传的《明史》就是清朝史官攥写的。但是,随这部巨著一同诞生骇人听闻的大事件还有“文字狱”,在一个因为写了一首诗,仅仅,因为诗中夹杂了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被举报说:暗讽满人无才从而导致满门抄斩的朝代,这些编修《明史》的史官是如何保全自身的呢?

我想,他们大约也只有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挥这一个办法了。

而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销毁的明朝文献有据可依登录在册的就有一万三千六百多卷。毁书甚于修书,是这次编纂的主要特色。由于满清对明朝之前书籍的毁灭,中国大学的文学、历史学者,不得不经常远赴日本和欧美,需找真实的资料,才能完成研究工作。

当然,除了销毁了明朝档案和文献书籍之外,清朝还对残余的卷宗中描写少数民族诸如“夷、狄、胡”字眼尽行了美化。可以说,他们在抬升自己的同时,顺便将明朝修改的面目全非。对清朝来说,《明史》代表了自己颠覆的政权明朝,因此,对于清朝来说,他们特别重视对《明史》的篡改工作。

但是,自古以来,胜者王,败者寇,历史本就不是绝对的,不过是胜利者的把戏。清代在史记和书籍中所做的,也是历朝历代玩过的事情而已。明朝也无法过分指摘,毕竟,自己眼镜上蒙了灰还说别人脏的事多了去了。

参考资料:

‘《明史》、《清史稿》、《古代那些史料传下来的真实性有多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UYLM3IBd4Bm1__Y1D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