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中国海岸线最高山,海上第一名山

2019-09-01     行者老张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中国地域辽阔,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海岸线则有1.84万公里,在这绵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名山,而我国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就是位于山东青岛的崂山。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以最高峰,主峰巨峰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山脉的东面和南面均临海,绕山海岸线长达87.3公里,因此崂山也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崂山的名字来源有多种说法和记载,古代崂山在不同时期曾被称为牢山、劳山、鳌山、不其山等等,直到近代才统称崂山。“劳山”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中的“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劳劳,广阔”。而对劳山这个山名的解释就比较多,一种说法是劳山的山势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


第二种解释是根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巡视崂山时声势浩大,劳民伤财,就把这座山称为“劳山”。众多古籍《后汉书》、《魏书》、唐代《元和郡县志》、清《统一志》等都称“劳山”。东汉王充的《论衡》、南北朝《四极明科》、顾炎武《劳山考》等书中还把崂山叫作“劳盛山”。


“牢山”的名字则出自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晋法显的《佛国记》,一说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是非常牢固的山,因此叫“牢山”;另一说是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和崂山相对,而称为“牢山”。在《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等古籍中都用“牢山”。


“崂山”也出现得很早,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撰的《南史·明僧绍传》中就出现了“崂山”的山名。此后的《神农百草》、《本草围经》中都用“崂山”。唐代的《后汉书注》中还曾把崂山分为“大劳山”和“小劳山”,北部为大劳山,西南部称小劳山,又合称“二劳山”。从清代黄宗昌编著《崂山志》开始至今都叫“崂山”。


从崂山名字的来历就可以看出这座山自古就是一座备受关注的历史名山。崂山拥有悠久灿烂的道教和佛教文化,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道教名山。两千多年前就有方士在崂山修行,唐宋时期崂山道教肇兴,元、明、清时期都是道教鼎盛发展的阶段。道教祖师之一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在崂山发展壮大,著名道士丘处机曾三次来崂山传播道教文化。


此后,道教北七真在崂山各自创宗立派,建造了大量道观建筑,到明代时崂山形成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壮观丛林,使崂山成为天下道教全真派的第二大丛林。在崂山传播道教的除了丘处机,还有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等著名道士,他们都曾受到皇帝敕封,为崂山的道教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千多年的道教发展史为崂山留下了众多历史古迹,崂山山区内保存下来的道观建筑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白云洞、关帝庙、大崂观、太和观等等。其中太平宫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老的道观,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造的道场,因建于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叫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同时兴建和重建的还有太清宫和上清宫等宫观。


崂山的佛教文化是在西晋时期传入的,隋唐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由盛转衰。不过在建国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崂山上依然保存有九座寺院:法海寺、潮海院、清凉寺、菩萨庙、峡口庙、华严寺、毗卢庵、观音寺、灵圣寺等,其中法海寺、观音寺、华严寺等寺院保存完好,峡口庙损毁。崂山有名字记录的寺院有三十二处,建于隋代之前的六座,唐代四座,宋代一座,明代达十六座,可见历史上崂山佛教文化的兴盛。

除了以上丰富的历史遗迹,崂山八十多公里的海岸和海滩则是崂山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是旅游度假的绝佳选择。崂山山体延伸入海,沿海岸线形成了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沿岸的花岗岩在海水侵蚀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观。主要海滩有仰口滩、八水河滩、流清河滩、东松口滩、沙子口滩和大江口滩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RWn62wBJleJMoPMD3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