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棚虾常见问题:肠道弯曲、黄脚白浊、生长慢,该如何解决?

2019-11-21     水产养殖小贴士

秋风瑟瑟,天气渐凉,今年各地区冬棚养虾又开始了。福建省冬棚养虾以一代苗为主,放苗密度在5万尾/亩左右,池塘水深80-100公分,增氧能力一般为1.5kw/亩。

随着环境污染,地下水资源匮乏,天气多变,成本上涨,冬棚养虾的难度和风险都在逐年增加,现结合实例,总结养虾前期管理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防控建议,供大家参考。

冬棚对虾常见问题

1、肠道弯曲

2019年8月,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李老板,10亩塘,水深1.2米,养殖对虾,放苗34万苗,30天。

拜访李老板,了解养殖情况时发现这几天对虾吃料慢,提䉕发现对虾肠道弯曲以及红须红尾,取水回店检测结果:绿藻+,蓝藻-,鞭毛藻-,杂质+。对虾镜检结果:轻微肝萎缩,腮肿,轻微黄腮,少量纤毛虫,严重肠炎。

今年放苗集中在8、9月份,本地区盐碱地多,pH普遍高,水位浅,放苗时温度高,透明度基本在60~70公分以上。放苗初期昼夜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青苔多,由于控料现象严重,造成虾苗摄食死藻、青苔等,导致肠道弯曲较明显。

具体原因分析:

水色发黄,且较浑,死藻有机质较多,水体净化能力差,水体悬浮有机质容易黏附在鳃丝上造成鳃部粘液增多进而引发黑鳃,同时水色发黄,掉肥的迹象,导致水体的物质循环不畅通,虾吃料变慢,肠道弯曲也反应虾的消化能力差。

2、体色白浊,转肝不顺利,上料台慢

全身白浊,一般是应激造成(如水温、PH值等指标波动太大,或检查料台时提料台太快)。

由于水浅,昼夜温差大,透明度过高,造成今年小苗应激非常明显,虾身肌肉白浊,色素斑多,体质差,加之投喂又不足,转肝期营养积累不够,转肝较慢,普遍15-20天才上料台。

具体原因分析:

(1)高温季节或中、高密度养殖。

(2)养殖中后期,对虾的排泄物、残饵、老化死亡藻类、池塘内有机物积累在池中,或无法排干净,形成腐败有机物,这些腐败有机物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氧,同时产生大量氨等含氮有害物质。

(3)亚硝酸盐偏高造成对虾代谢功能紊乱,抗病能力急剧降低。

(4)亚硝酸盐偏高也会损伤虾鳃,形成了鳃部肿胀,出现黑鳃或黄鳃,破坏对虾携氧能力,造成对虾肝脏及鳃部出现异变如空泡化,进而使得对虾大量死亡。

(5)水、底恶化导致水体病毒、细菌大量繁殖。

3、生长慢,不整齐,黄脚多

2019年6月,浙江慈溪一养殖户南美白对虾出现黄腿并开始死亡的情况。

该养殖户大小4个露天虾塘共24亩水面。2019年6月初,该养殖户发现部分南美白对虾开始出现黄腿症状,并有零星死亡,一开始认为不严重,但至6月中下旬时已经有高达80%以上的虾都出现了黄腿症状,而且死亡量急剧上升。具体分析如下:

南美白对虾出现黄腿常常被养殖户忽视,但这一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容易导致南美白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如果南美白对虾在水质和底质污染严重的池塘中生长,平时对病害的防控不到位的话,很容易导致养殖失败。

加之今年北风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返底水变较多,水色白浊、水脏。养殖户施肥较多,造成底质极差,苗期改底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虾脚脏、体脏、老壳,虾蜕壳不整齐,造成对虾长势慢。

具体原因分析

(1)白对虾足发黄是底部脏引起的。

(2)如果吃料不正常的情况下黄足是底部细菌造成的。

一旦发现南美白对虾吃料慢,一定要重视,要及时检测水环境的PH、氨氮、亚硝酸盐、总碱度、底部是否脏差。

综合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1、放苗前水位保持1米以上,水色透明度在40~50公分为好,少量多次使用活菌保持藻类稳定,水体平衡。

2、放苗后足喂料,第二天开始投喂,10万苗1-1.5斤/天,一天两餐。每天10%添加,配合投喂发酵料改善肠道。上料台后改喂三餐,每餐2个小时吃完为宜,保证对虾在转肝期的营养积累,转1号料后1.5个小时吃完为宜。

3、昼夜温差大时,定期抗应激、补钙,因小虾体质弱,抗恶劣天气能力差,适当补充体力,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才能保证对虾营养的积累,顺利转肝。

4、放苗初期也要定期改底,选择一些没刺激、不伤藻的改底产品,改善底质的同时保证底栖藻类的正常生长,既能稳定水体,防止水浑,又可以减少对虾摄食死藻及池底杂质。

5、避免使用抗生素,注重内服保健。烈性药物会刺激南美白对虾的应激,前期使用抗生素会影响到虾苗前期的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增强耐药性对于南美白对虾的后期生长好坏有很大关联!应该多使用营养性保健品,提供足够营养,提高抗应激能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PRbmG4BMH2_cNUgJU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