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冰、佟瑞欣、于乃久、刘和刚——和兴路上,有一个黑龙江明星的“摇篮”

2019-07-15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在哈尔滨和兴路149号,伫立着一栋白色的小楼,它是黑龙江省艺术博物馆,也是省艺术职业学院的校史馆。小楼外表朴素,楼内却“星”光璀璨:孙宁、刘之冰、佟瑞欣、刘和刚、于乃久……各式校友简介让人眼花缭乱。都说咱黑龙江艺术气息浓厚,没想到这里还隐藏这样一个大腕“摇篮”,众多明星名人从这里走向全国,在这里留下青春的记忆。

佟瑞欣 雪堆里面埋苹果

还记得《大宅门2》中七爷的孙子白占元吗?他的饰演者佟瑞欣1975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院杂技表演专业。美国夏威夷亚太文化艺术学会创办人谭景旭是他的同班同学,他告诉本报记者,入学时,佟瑞欣刚刚10岁,“他个头高,偏偏被分去练倒立。那可不是简单的倒立,而是要在摞起来的凳子上,摆出各种造型。凳子多的时候,摞起来都快到舞台顶端了,还要在上面立着放几块木砖,演员在砖上倒立,节目的高潮要将砖块快速抽出,人还要稳稳地立住。”

别的项目偶尔还能偷懒,倒立练习却一天也不能停。小小的佟瑞欣很能吃苦,别人训练10小时就要唉声叹气,他还要给自己加练。每天,他比大家起得都早,顶着刺骨的寒风去晨跑。冬天的寒风吹得人喘不上气,佟瑞欣侧着脸低着头,才能跑下去。随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倒立练习,一条狭窄的板凳,就是他的练功道具。刚开始,腰部还是直挺挺的,慢慢鼻涕、眼泪哗哗往下流,20分钟后,自己都无法从凳子上下来。

练功虽苦,生活却甜。如今回忆校园时光,谭景旭的脑海中充满了趣事。“杂技专业60多人,10人一张桌,在食堂一起吃饭。那个年代条件欠佳,主食管够,菜很珍贵。小伙子们聚在一起,每次吃菜都像打仗。”秘诀只有一个字“快”,佟瑞欣深深领会。每次吃饭,他下筷如飞,吃速惊人,有时候一碗吃不够,还要小跑着盛饭,期待回去了还能剩点菜。谭景旭说,那时候吃顿包子是“盛宴”,每个人都能吃下十几个二十个。“或许受当时影响,佟瑞欣现在也爱吃包子,我在北京住的时候,一说家里蒸包子了,他必来。吃包子在我们心里,还是一件大事儿。”

没包子的日子,水果就是好东西。特别是冬天,学校发的苹果、水梨,大家都不舍得吃。不吃会坏,吃又舍不得,男生们想了一个“笨招”,将水果埋在校园的雪地里,做个记号,就像天然冰箱。谭景旭告诉记者:“佟瑞欣也藏过,过几天想吃了死活也没找到,不知道进了谁的肚子!”

刘和刚 有好东西兄弟分

黑龙江演员闫培庆,是刘和刚在省艺校的同学。他告诉本报记者,两人是松花江地区分校的学生,校舍在尚志。闫培庆记得,虽然学的是地方戏专业,但刘和刚上学时就爱唱歌,“他唱歌非常好听,每次学校演出都是压往哈尔滨。“他早上五六点就出发,到包子铺买4个包子,2个当早餐,2个揣怀里,中午再吃。”学校和火车站之间有十几里的路,刘和刚总是自己走过去。夏天还好,赶上冬天三九天,能给人冻个透心凉。闫培庆陪好友走过一次,“凉风从袖口、围脖往身体里钻,头上和后背走得满是汗,冷和热碰在一起,让人特别难受。和刚的裤腿还短,按理说比我更遭罪,但他走得兴致勃勃,特别来劲儿。”

轴之作。”因为声音条件好,班上的老师推荐刘和刚去哈尔滨学习。

就这样,每个周末,刘和刚都要独自赶闫培庆说,刘和刚特别能吃苦。“学校食堂米饭5毛一份,菜3毛一份,按理说够便宜了,和刚不舍得买。总是打一份米饭,拌上一点蒜蓉辣酱,吃的津津有味。长身体的时候饿得快,晚上饿了他就挺着,实在挺不住了,打开一包5毛钱的三鲜伊面,掰一块放嘴里慢慢嚼。”

更让人佩服的,是刘和刚的坚毅。闫培庆记得,上学的时候,刘和刚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年暑假,刘叔(刘和刚父亲)的小手指因意外粉碎性骨折,本来有恢复的可能,但为了省下几千元的治疗费,他瞒着和刚,找了一位老军医,把小手指锯掉了。和刚大四那年,刘叔的另一只小手指也骨折了,老人再次选择锯掉。”

这两次意外,对刘和刚的打击非常大。但这么大事儿,回到学校,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两句。闫培庆说,刘和刚就是这样的性格,能忍得住痛,扛得住事儿。

闫培庆告诉记者,刘和刚对他的影响,不仅在艺术方面,更主要的是做人。“我去过他家,他母亲总提醒儿子,做人要感恩,做人不能忘本。和刚就是这么做的,他帮了很多朋友,为人非常大方。”闫培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半根火腿肠。“有一天,和刚在寝室吃饭,我正好饿了,就念叨一句‘好饿啊’。他听完就把刚打开的火腿肠,掰了一大半给我。现在一根肠不算什么,对当年来说,不亚于一顿生猛海鲜,我现在还记得那大半根火腿肠的味道,真好吃!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半根火腿肠。”

于乃久 班长的逆袭

歌唱家于乃久,是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第一名,他的代表作有《飞翔的地方》《这个日子真好》等。在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任教的吴权喜,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眼中的这位“老班长”。

他说,于乃久从小就喜欢唱歌,1985年考入学校地方戏专业。他声音很宽,但高度不够,最开始为此特别苦恼。地方戏分乐队班和演员班,于乃久在演员班,要和班里的女生搭档演出。没想到,他越长越高,最后达到了1米8,跟谁也搭不上。

母亲早逝,父亲收入很少,于乃久一直靠姐姐照顾。但懂事的他总是尽量省钱,不让家人操心。那时候,班里很多同学有演出机会,赚了钱就去饭馆“搓”一顿,只有于乃久天天吃食堂。

他是大学“漏儿”,学问很好,还没毕业就记下来近十万字的笔记,让大家特别羡慕。性格好,又肯吃苦,是大家公推的班长。吴权喜告诉记者,“上学时,我们经常跟他开玩笑,他从不生气。演员班中午下课晚,他经常拜托我们帮他打饭,男生们开玩笑,‘让我们打饭就得帮忙搬琴’。不仅如此,平时班里有个体力活,我们总‘欺负’他,‘这活就是班长干的’‘你是班长,你得干这个……’他每次都微笑答应,从来没生气过。”

吴权喜记得,好友性格早熟,很早就有“大人”的样子。“我们每天晨练,都是于乃久叫大家起床。那时候不懂事,总觉得他扰人清梦。有同学出了一个损招,半夜把洗脸的瓷盆摔在水泥地上,只听‘咣当’一声,特别响亮。只有水房门口有水泥地,于乃久的寝室就挨着水房,每次摔盆,都给他吓一跳,但他从没发过火。”“还有一次,我以生病为借口,回家乡演出去了。没想到,于乃久找了几个同学,买了橘子、水果,特意去我家探望。这一去可好,我的假条露馅了。”

上学时,声音不高是于乃久的“心结”。毕业后,他成功考入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成为独唱演员。几年后,吴权喜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998年)上听到了老同学的歌声,时隔几年,大不一样,“又高又准,水平很好。”吴权喜说,这是他最佩服班长的一点,不断学习,永不放松。“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勤奋、坚韧,有毅力。”

刘之冰 一连吃了十碗大碴子

佳木斯青少年宫的马永强老师,是刘之冰在省艺校的同学。1977年两人一起考入黑龙江艺术学校合江分校,学习舞蹈。刘之冰家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父亲是话剧演员,母亲也爱好文艺,年少的刘之冰又高又帅,在学校很亮眼。

马永强说,刘之冰跟其他同学都不一样。“入学时,很多同学羞于当众演出,刘之冰则不然,讲故事、表演、朗诵,都特别积极,也很有表现欲。”“他对表演特别热情,刚开学一年后,《傲蕾·一兰》到哈尔滨选角,很多同学关注一下就算了,刘之冰一直放在心上。他每天琢磨角色,自己练习表演,后来,《傲蕾·一兰》剧组果然选中了刘之冰,成为他进军大银幕的处女作。”

以军人角色成名的刘之冰,生活中性格直爽,是典型的东北汉子。马永强记得,他是急性子,做事特别快。“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大街上全是雪,我们走得特别慢,就见一道车影迅速地冲下山,速度快得都看不清,那就是刘之冰。”他还特别能吃,食堂的主食大多是玉米碴子。有一次,刘之冰跟人打赌,一口气吃了一盆玉米碴子,大概有十碗那么多,把全班同学都震住了!

毕业后,刘之冰凭借《红岩》《雄关漫道》《刘伯承元帅》等一干作品,很快打开了知名度。然而马永强说,成名后的刘之冰,还是对演戏、演出一个好角色最感兴趣。“四十多年了,他坚守演技这一条道,耐得住寂寞,很执著。”本报记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