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家 她却“走”了5年

2019-07-26     宜宾新闻网

一家团聚。(肖雯文 供图)

宜宾新闻网7月25日讯(肖雯文 记者 张洁)75岁的刘桂香(化名)老人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走失,她是聋哑人,且不识字,全家人寻找了5年却没有任何结果。原来5年来伍凤林老人就居住在距离她家不到50公里的地方——江安县福利中心,由于无法进行沟通,老人虽和家人近在咫尺,却一直未能相见。近日,在宜宾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老人终于与家人幸福团圆,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7月25日,当记者来到刘桂香家时,他的孙子、外甥女、侄女们正陪坐在老人身旁乘凉。周围的邻居们也接二连三的过来探望她。老人的孙子罗杰告诉记者,刘桂香老人是先天性聋哑和双腿残疾,“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心里不糊涂,我奶奶以前在家特别勤快,自己洗衣服、洗裤子,还肯帮忙,所以周围邻居对她印象都很好。”罗杰说老人共有三个子女,一个是自己一年前已去世的父亲,还有两个女儿,他称呼为六嬢、七嬢。7月20日,刘桂香老人回家后,在外地打工的两个女儿和老人视频聊天,老人清楚的用手分别比划着“六”和“七”。“我的两个嬢嬢听说母亲找到了,激动的一整晚都没睡,现在正往家里赶呢!”罗杰高兴地说。

寻亲乌龙 老人被“家人”退回

今年7月18日上午,宜宾市救助管理站接到江安救助站送来一名双腿残疾的聋哑老人。对方提供信息显示,老人名叫刘中惠 (化名),乐山市犍为县九井乡鱼滩村人,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安排工作人员护送返乡。由于老人双腿残疾脚一沾地就疼,救助站工作人员就背着老人上下火车,将她一路护送至乐山市救助管理站。炎炎夏日,尽管工作人员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大家都为老人能回“家”而高兴。

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刘中惠”被“退”回了宜宾市救助站,原因是“并非本人”。明明户籍上的信息看起和老人的相貌、年龄都符合,宜宾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感到疑惑不解。“有没有可能是她的家人嫌弃她了,故意不认领?”但通过进一步证实,户籍上的老人在两年前就已去世。

人脸识别 解开身世之谜

不是刘中惠,那他到底是谁呢?由于无法从老人身上得到任何身份的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根据以往经验,利用公安部门的人脸识别技术查找线索。系统很快给出了近十条比对结果,其中相似度最高的是户籍地为高县月江镇新韩村的刘桂香老人,今年75岁。当工作人员将显示屏上的身份信息递到老人眼前时,老人指着照片一个劲儿的点头。“这回应该没错了。”工作人员很快联系到了当地的村干部,得知确实有老人走失,并提供了老人孙子罗杰的联系方式。

“总算找到了,这就是我走失了五年多的奶奶!”当看到老人照片时,罗杰哽咽道。当天情况核实清楚后,宜宾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安排专人将老人护送到月江镇。

意外走失 家人四处寻找

罗杰告诉记者:“2014年6月的一天,我身患残疾的爸爸带着奶奶一起到长宁去办事,不料两人却在外面走散了,奶奶因为很少去长宁又无法和别人交流,担心她一心想回家坐错了车或者迷路,一家人四处寻找,却没有发现奶奶的任何踪迹。街上贴寻人启示、报警……我们还在宜宾电视台发过寻亲公告,反正能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可就是找不到。我六嬢、七嬢都专门赶回来寻找我奶奶。”

“整整一个多月,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我们也灰心了不少,担心她在外受苦。”罗杰的父亲罗强更是愧疚不已,由于自己的大意让她走丢了。他每天骑电动车在长宁附近到处打听,每天走三四十里路。“这么多年,只要听说有聋哑老人,我们就一定会去看看,可每次都失望而归。”

五年时间 老人一直被悉心照料

据宜宾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 2014年9月24日,老人由夕佳山镇民政办送到江安县福利中心代养。因一直无法得知其身份,今年四月,江安救助站统一为这些“无名氏”上户,公安机关采集完信息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比对出乐山的“刘中惠”和老人相似度最高,这才出现了之前找错家人的情况。但宜宾市救助管理站表示其实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率非常高,截至目前,他们站已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先后帮助36名流浪人员找到家,出现这样的误判还是第一次遇到。

“五年了,没想到奶奶一直离我们这么近,如果早些年就有这项先进技术就好了,不过知道这么长时间以来,奶奶一直在政府的悉心照料下生活,我们就放心了。”罗杰激动地说。

宜宾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人脸识别寻亲的成功,让大家看到这项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价值。今后,宜宾市救助站还将对接公安部门,通过高科技手段,探索更为精准高效的信息查寻方式,帮助更多失散的家庭团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87_LWwB8g2yegNDLcM9.html






紧急寻人!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