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往事|营口的开埠历程​

2020-06-03   营口新闻

原标题:滨城往事|营口的开埠历程​

清咸丰八年五月( 1858年6月),《天津条约》签订。时隔2年多,咸丰十年九月(I860年10月)换约,《天津条约》生效。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七日(I860年11月9日),恭亲王关防的通商告示,由英、法等国使臣带往各省宣布。同年十月初五(1860年11月17日),恭亲王奕诉将《天津条约》内容咨行通商各省。

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三日(I860年12月14日),咸丰皇帝谕令盛京将军玉明、署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府尹倭仁、奉天府府尹景霖:“奉天牛庄等海口通商,事属创始”。“务择操守廉洁、明干有为之员,酌量调派。……不得调派庸劣之员,以致招衅损威”。谕令以500里加急驰送盛京。至此,牛庄通商,即营口开埠的筹备工作掀开了序幕。

盛京将军玉明,会同署理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府尹倭仁、奉天府府尹景霖,立即筹拟通商章程。首先建议山海关监督乌勒洪额为办理牛庄通商委员,得到咸丰皇帝的首肯。三人又通过遴选,以“连年派办防务,布置周妥对牛庄情况最为熟悉”的牛庄防守尉毓昌、海城县知县张鼎镐为通商委员。同时,刚刚被任命为三口(天津、牛庄、登州)通商大臣的崇厚,派熟悉外交事务的天津候选知州马绳武、候选经历张元熙为通商委员。这样,在玉明、倭仁、景霖的领导下,由乌勒洪额、毓昌、张鼎锦、马绳武、张元熙组成的通商工作班子正式成立。

1

咸丰十一年四月(1861年5月),英国驻上海代理领事密迪乐,被任命为英国首任驻牛庄(营口)领事。密迪乐于1815年生于英国诺伯兰郡。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中文。道光二十三年(1843)来到中国,先后担任英国驻香港、广州、上海领事馆翻译。1854年升任驻宁波副领事。1857年升任宁波领事。1859年任上海副领事、代理领事。

密迪乐于1861年4月被任命为驻牛庄领事后,乘坐英国军舰斯芬克斯号于5月21日到达营口踏勘。他们认为,营子(营口)必能成为外国贸易的中心地,应该把英国领事馆放在营子。5月28日拂晓,密迪乐从营口出发,5月29日午后到达牛庄。次日会见了从陆路赶来的中国通商委员们随后在牛庄踏勘两个小时,听取毓昌的情况介绍。毓昌介绍说,清朝初期,由于牛庄距离河口最近,一度成为经商的好地方。到了乾隆末期,营子上游的田庄台繁荣起来,牛庄就显得相形见绌。道光十五年(1835)前,营子成为商业中心地,牛庄商人转向营子。通过现场踏勘,密迪乐看到了牛庄的衰落,看到营子的人口比牛庄多,市街比牛庄繁荣。

1

返回营口后,密迪乐与毓昌等通商委员经过多次谈判,取得一致意见。牛庄已无商品交易的优势,遂以营口作为通商口岸,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如下:

1. 英国领事官衙署暂设在没沟营东侧三义庙。待勘定地基后,建造领事馆舍。

2. 没沟营旧关迤东之东弓湾作洋船停泊之所,在辽河南岸建盖行栈,作为码头。

3. 在河之东岸勘定基地,作为英国人坟地。经牛庄、盖平县旗、民地方官传令土地所有人,与英国领事官公平议定租地价格,立券存照,听凭英国人占用。

4. 英国领事密迪乐代美国商人鼐德勘定没沟营东街、英国码头迤南,租该处园地作为美国人房屋建筑用地,自同业户议价,交领清楚,立券分执。

1

综上所述,《天津条约》所定牛庄,实际开埠为营口,两者并无矛盾,营口即牛庄,是中英双方的共识。密迪乐看中的是营口优越的通商条件,清政府满足于将洋人挡在海口之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顺理成章。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1861年11月1日),盛京将军玉明、盛京副都统宝山、兼管奉天府府尹倭仁、奉天府府尹景霖向咸丰皇帝上奏了营口通商谈判结果,得到咸丰皇帝的批准。通商委员、牛庄防守尉毓昌升补协领。海城县知县张鼎备调升辽阳州知府。由三口通商大臣调派的马绳武、张元熙二委员返回天津交差。

为维护营口开埠后的社会秩序,由地方官员组成两班。牛庄防守尉、盖平县知县为头班;盖平城守尉、海城县知县为第二班。从咸丰十一年(1861)小雪节起,每20天一换,轮班驻守营口。所有外交事宜,统归轮班官员办理。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四个西方国家中,俄国仅于1861年5月期间由领事孟第到营口,来去匆匆、再无结果。法国并无来营的船只,更无领事及商人到营。美国有商人鼐德在营口租地建房,尚无领事。只有英国在营口开设领事馆,建筑了码头、货栈及基地,大有在营口长期经营的架势。1861年冬季大辽河封冻时,在营口的洋人有密迪乐及领事馆人员、英军官兵数人,洋行6家,英商10人在营口过冬。

1

来源:营口文旅集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