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抽空看了电影《我是你妈》,仿佛从闫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主角赵小艺是生活在普通学校的平凡学生,从小到大叛逆心思不断——吸烟,打耳洞,去夜店,早恋......每一项都不是寻常母亲能够接受的。
但是孩子妈妈秦美丽(闫妮饰)却对她的叛逆行为采取了接纳的态度,试图在日常相处中帮孩子解开心结,因此少不了追在孩子身后叮嘱唠叨。
孩子被妈妈念叨得烦不胜烦,于是恨恨地在纸上写下了这句让人心寒的话:
“我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远离妈妈!”
后来早熟的赵小艺喜欢上了表演系的一个男生,跟妈妈闹了很多次,无奈之下秦美丽答应了她学表演的请求,为她租了一间舞蹈室,甚至亲自教她跳舞,帮她训练基本功。
但孩子一开始并不领情,认为妈妈总是想要掌控她的一举一动,也因此跟妈妈闹过很多矛盾。这一段看得我十分心酸,也许只有当妈之后才会明白秦美丽的无奈:
“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是我想参与你的成长。”
小铃铛刚上小学那阵,不愿意让我陪着她写作业,有什么问题宁可空着不写也不愿意问我们,我不由得反省平时是不是不该责骂孩子、否定孩子。
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小孩子自主意识开始萌生的时候,会十分排斥父母的指点和责骂,因为他们想拥有掌控感,而不是被操纵的感受。
很多孩子也都是因此厌恶父母,想要逃离。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母亲只是误会孩子不够独立,不能做好,想要出一臂之力,陪伴孩子走向正途。
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孩子误会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又担心孩子能力不足,始终不愿放手,这才导致亲子关系逐渐恶化。
曾看过一张非常震撼的图片,讲的是孩子小时候被父亲责骂,觉得父亲不理解他,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长大,适应了那些成人世界的规则,最后长成了父亲的模样。
电影《柔情史》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因为失恋,蜗居在北京的租房,而妈妈又与家里人合不来,千里迢迢去找女儿合住。
生活中妈妈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刁钻眼光不断刺激女儿,导致女儿对母亲接连口出恶语,母女关系到了断裂边缘。
电影中的母亲是个十足的可怜人,对旁人挑剔,对女儿控制欲极强,察觉不到自己对他人的精神压迫,人到中年,又只有孩子这一个盼头,活得疲惫又无奈。
但是母女之间到底是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她们依旧关心彼此,深爱彼此。妈妈会担心女儿从此一蹶不振,女儿也会害怕妈妈被自己伤害,离开自己。
说到底,母女之间互相“怨恨”,互相折磨的过程,不过是成长必经的阵痛。
多少孩子痛恨家长的说教和专权,却依旧在年复一年的成长和蜕变后领悟了父母的担忧和一片苦心。
“我恨你、怨你、爱你,但终将成为你。”
人生像一出循环往复的闹剧,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一段路:从埋怨父母控制欲强,到理解父母的担忧,再到变成跟父母如出一辙的唠叨性子。一如奥斯卡·王尔德的戏言,所有女人都会变成自己的母亲,这是她们的悲剧。
亲子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处理不好亲子关系的人,未来也很难拥有幸福的后半生。
还记得《都挺好》里,长大后逆转人生,从普通穷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公司高层管理的苏明玉,就拥有十分淡漠的亲子关系。
母亲偏心两个哥哥,不想让她上大学,家庭关系一度濒临破裂。最后就算明玉扬眉吐气了,依旧缺乏安全感,不仅很难信任他人,内心深处更是有自卑作祟,而这就是亲子关系脆弱的“后遗症”。
我有个闺蜜去年离婚了。婚前,她对男友百依百顺,但是结婚以后却像变了个人,开始数落丈夫的不是,害怕他出轨而时刻紧盯着他。
后来离异多年的闺蜜妈妈搬来跟他们一起住了几天,她不仅事无巨细都要管,而且像闺蜜一样敏感多疑,哪怕男方加会班都要被“三堂会审”。
很快,男方就忍无可忍,再加上鸡毛蒜皮的小事太多,两人没处多久就散了。
闺蜜后来才告诉我,婚前对他好,是希望他能带自己离开糟糕的家庭环境,给自己一个新家,但是慢慢地,她发现,没有人能救自己,她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下一个悲剧的母亲,继续下去只会拖累男方。
这种恶劣的母女关系对新生家庭的打击是致命的。也难怪有人说,婚前看看丈母娘,就知道妻子未来是什么样子。
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保持交流,双向互动,不仅充满爱与信任,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智;
但是在坏的亲子关系影响下,孩子却很难维持天真模样,只会与家长陷入“厌恶、理解、同情”的怪圈,大人和小孩都无法拥有幸福的人生。
母爱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和扶持。母亲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退位,给孩子以成长的空间,避免孩子长大后延续上一辈隔绝彼此的悲剧。
亲子关系在人的成长中十分重要,好的父母懂得给孩子爱与支持,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受爱、表达爱,这样孩子才会懂得感恩父母,日后在社会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