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两千年专制王朝中,从平民出身,最后当上皇帝的人不少,但真正达到大一统王朝的只有刘邦与朱元璋两人。
或许是对手项羽过于高大上吧,使得最终胜利者刘邦获得的掌声始终不如项羽,尤其是刘邦不学无术的"无赖"形象,以及背负着"屠戮功臣"的罪名,都让这位开创四百年大汉帝国的高皇帝似乎就是如此的不完美。
然而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真的能建立如此的不朽功业吗?真实的刘邦其实跟你我的想象不一样!
其实替刘邦建立无赖形象的不是旁人,正是刘邦自己。
汉高帝九年,未央宫落成,刘邦一方面为了庆祝自己"入厝",同时又为父亲刘太公贺寿,因此在未央宫前殿举办了酒宴,邀请了当时长安的众多诸侯与功臣到场。
在席中,刘邦半炫耀,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就是:以前父亲大人常说我是个无赖,不能养家活口,比不上二哥。不知道如今我跟二哥,谁的财产比较多呢?
以前父亲大人常说我是个无赖,不能养家活口,比不上二哥。不知道如今我跟二哥,谁的财产比较多呢?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的二哥刘仲(之后改名刘喜)才于两年前,因为匈奴南下,当时受封代王的刘仲弃国逃亡,刘邦一气之下贬为郃阳侯。
刘邦不知道他这句炫耀文,坐实了他两千多年的"无赖"形象,甚至更"升华"成不学无术的流氓天子。然而这个说法其实大有问题,因为中文的字词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在本意上会有不同的变化,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风流"一词。
现在"风流"代表的是多情、花心,甚至是好色;但是在宋朝以前,"风流"却是风度翩翩的同义词。
因此两千多年前的"无赖",是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呢?
晋代学者晋灼引用许慎在《说文》中"赖,利也"的说法,认为刘太公所说的"无赖"是指刘邦对家里没有贡献的意思,正好对照刘邦语末"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询问,可见刘邦的"游手好闲"可能有之,但不学无术则说不上。
事实上,刘邦非但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反而还是受过教育,至少学历比起一千多年后的同行朱元璋要高不少。
《史记-卢绾列传》中记载: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由此可知,刘邦读过几年书,这也使得刘邦后来得以应试为吏,担任泗水亭长。
作为家中排行第三的刘邦,上头有两个哥哥为家中经济劳心劳力,自然轮不到自己,所以刘邦日子可以过得逍遥自在,甚至云游四海。
众所周知,刘邦的偶像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此刘邦不只心向往之,更是身体力行,还跑去追随张耳,当了好几个月的门客,满足了自己的游侠梦。
刘邦对文学的"略懂、略懂",还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探一二。垓下之战,刘邦使用了"四面楚歌"的计策,打算瓦解项羽大军的士气,因此要求戚夫人表演楚舞,自己则作楚歌以瓦解军心。
虽然刘邦在垓下所作的楚歌内容为何已不得而知,但是另外两首楚歌却是流传千古。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击败英布的主力后,路经故乡沛县时,邀集乡亲父老饮酒。在酒酣耳热之际,刘邦一边击筑,一边唱起了后来脍炙人口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时候的刘邦刚刚扫平了英布的叛乱,九大异姓诸侯王几乎都被摆平,剩下的长沙王吴芮家族、闽越王、东瓯王都没有威胁。这时候的刘邦对未来恐惧,因此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除此之外,还有较少人知道的《鸿鹄歌》也是刘邦的作品: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在第二次准备废除太子刘盈时,见到"商山四皓"对刘盈的支持后,知道太子羽翼已丰,自己更是对戚夫人未来的命运感到爱莫能助时的作品。这首《鸿鹄歌》充满了刘邦对戚夫人的情真意切,保有楚辞遗风,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溢于言表。
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开国君主石勒曾经这么感叹:"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更是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萨,另一位便是创见大汉文明的刘邦。"假如当初胜利者不是刘邦,而是项羽,我们会有如此光芒万丈的大汉王朝吗?
或许会有,或许会没有,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来。但是一个充满游侠之风,灿烂辉煌的文明,只有刘邦才创造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