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16日,江苏海州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宣布将战略投资后者,并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和资源,推进深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备受市场青睐的云洲智能,成为珠海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海洋,是珠海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近年来,众多大型平台和项目的聚集,让珠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经济版图上的璀璨明珠。但与此同时,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龙头企业不多、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强等挑战,有待珠海在发展中破解。
乘风而上,作为海洋大市的珠海如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聚集更多更强的产学研力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珠海舰队”,向深蓝挺进?
动向 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聚合
“云洲智能”获江苏海州湾集团战略投资背后,是这家科技创业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最新一次攻城略地。
就在去年底,云洲智能才获得中银粤财领投的4亿元C轮融资。因此,有投资界人士认为,云洲智能屡次成功逆市融资,不仅折射出硬科技头部企业成为避寒地,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云洲无人船艇技术、产业化与商业化以及未来发展的看好和肯定。
千百年来,作为人类最难征服的地方之一,蔚蓝的深海吸引着无数冒险者上下求索。近年来,无人系统特别是无人船的快速发展,深不可测的海底正在逐渐为人所知。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征服不了火星,但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征服大海,通过技术创新来变革人类开发海洋的传统模式,打造智慧海洋,服务于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最终世界将进入水上智能时代。”云洲智能的创始人张云飞如是说。
数据显示,作为中国无人船领域的开创者,凭借自主技术优势,这家珠海本土孕育而生的科技企业,已经掌握100多项无人船核心专利,几乎占到了全球专利总数的四分之一,并牢牢占据着国内环境测量无人船市场接近九成的份额。
去年11月30日,云洲智能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力量,在珠海万山群岛打造了总面积超过77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亚洲第一家海上无人船测试场,并牵头打造中国首个无人船产业孵化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成为中国无人系统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如今,在幅员万顷的伶仃洋面,凝结着科研者智慧结晶的无人船正在劈波斩浪,画出海洋经济的新蓝图。
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24.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7个海岛……作为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向海而生、走向大海,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是珠海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为进一步把珠海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率先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珠海近年来动作频频,培育和引进了云洲智能、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等科技企业,并于去年12月成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加快聚合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家底 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规模
实际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是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其采用广州、珠海、湛江市同步建设推进的模式,以服务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使命。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将按照“1+N”模式做强核心,加强协同,实行开放的共享机制,建设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海洋科学研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集成技术创新中心、“海洋+”海洋工程产业化园区、海洋战略智库和大型海洋研究公共平台,努力解决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灾害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产业、战略问题。
作为珠海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科研平台,正式成立后仅半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就与云洲智能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加强海洋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共同突破重大海洋科学与技术难题,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建设发展。
科研力量与企业加速融合的背后,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正在珠海不断升级和完善。而这一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之所以能“立”起来的基础,正是珠海齐备的海洋经济产业基础。
数据显示,在珠海海洋经济的图谱之中,已涵盖十大产业类别,并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旅游、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及船舶、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珠海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244.2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57%,海洋经济总量创了历史新高。
今年6月省自然资源厅正式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当前我省正在积极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超级产业,新技术及新产品研发取得突破,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其中,广州南沙、深圳蛇口、珠海高栏港等一批已经建成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正逐步共建珠江东西岸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挫折 落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名单
然而,在从海洋大市迈向海洋强市的进程中,珠海掘金海洋经济的挑战不少。
最新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经初步核算,2018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连续24年名列全国首位。
其中,作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双龙头”,广州市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首屈一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已形成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并跻身中国邮轮产业第一梯队;深圳则在加速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无论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三大传统产业,或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都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珠海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但海洋经济总量却不大,产业规模实力和产业结构与同一区域的广州、深圳等市差距较大。”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烨嘉在长期跟踪研究后总结,在产业规模之外,珠海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格局,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全市海洋产业结构总体上偏重于传统产业(即海洋渔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而海洋高端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真正形成规模经济。
这样的判断在珠海申报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失败的事件中得到印证。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沿海地方开展示范区申报、方案审核等工作。
两年之后的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公布《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明确支持山东威海等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其中广东省两个示范区入选,分别为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同时申报的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遗憾落选。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在通知中给出不同意设立理由是: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的海工装备制造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自身的特色,具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潜力,但方案提出的发展思路尚未突破以往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装备制造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还需提升,且方案中涉及部分围填海项目和围填海内容还需进一步论证。
方向 点燃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珠海龙头规模企业不多,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足,导致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加大,海洋科技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都还不高,产品附加值也不高,难以支撑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的需求。”王烨嘉说。
他建议,珠海须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着手,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高端集聚为支撑,既要提高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也要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创新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今年7月出台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产业发展,加快省海洋实验室建设,打造集海工装备和海洋资源开发与应用于一体的海洋产业集群。
在申请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遇挫后,珠海正在优化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明确以蓝色海洋和湾区经济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携手澳门培育新兴涉海产业,为大湾区澳珠极点建设注入新动力。其中,以高栏港和万山群岛中的黄茅岛为重点区域,珠海将携手澳门合作发展以海洋旅游和海洋运输等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
与此同时,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并将于明年2月完成封关运营。
作为珠海发展海洋高端智能装备的主阵地,聚集了一大批如烽火科技、三一重工、中海福陆等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高栏港经济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适剑表示,未来将高栏港综保区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珠江西岸高端产业转型升级平台、粤港澳科创成果转化平台,成为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以创新体制与先行先试促发展的尝试,同样在珠海高端海岛旅游的主战场——万山群岛上演。珠海市委改革办表示,珠海将加快在条件较好的海岛地区争取海岛免税政策,积极推动建立“定点停靠,就近联检”的新型口岸管理模式,推动港澳籍游艇自由行在九洲港口岸和万山港口岸早日落地实施,促进游艇旅游、度假休闲等项目发展。
延伸阅读
综保区将为珠海海洋经济带来什么?
7月30日,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政策宣讲会暨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招商推介会上,珠海宣布高栏港综保区将于2020年2月封关运营。
作为珠海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高栏依托中海福陆重工、三一海工、巨涛海洋工程等海洋工程装备核心企业,逐步形成了上下游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的海工配套产业集群。
未来,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营,将如何点燃珠海海洋经济的新引擎,又将带来哪些期待和惊喜?
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据介绍,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由广东省政府在2012年向国务院申请设立,规划面积2.514平方公里,并于2018年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史上的又一份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也是综合保税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志辉表示,该文件赋予了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的新使命,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综合保税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五大中心”为目标,使综合保税区成为目前国内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与此同时,李志辉表示,《意见》传达出了一个强烈信号: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是实现粤港澳产业一体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完善营商环境,做到最便捷高效通关,真正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区域。
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他综合保税区不同的是,珠海高栏港本身就是全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之一,同时还临近珠海机场空港和港珠澳大桥,可打通陆海空联运大通道。因此,珠海高栏综合保税区的设立,非常有利于发挥珠海的港口优势和现有的高端海洋产业优势,将成为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亿吨大港的下一程
珠海高栏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折射出珠海扩大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异常坚实。今后,在这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土地上,将如何上演一场持续而深刻的变革,书写一个深耕海洋的故事?
聚力蓝色经济,珠海有着清晰的定位,即依托自身的岸线资源、港口条件、海洋空间、综合政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展开合作,在竞争中协同发展。
“未来,我们将依托珠海市现有产业基础,走访烽火科技、三一重工、中海福陆、格力电器等重点企业,调研重点企业对保税业务的需求,鼓励引导内外兼销的高端制造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聚,发展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加工制造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中心。”高栏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携手港澳充分利用大湾区集聚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教人才高地等创新资源,促进国内外科技要素向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聚集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发展科技、延伸产业链,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中心。
与此同时,珠海高栏综合保税区明确提出将重点建成我国大宗商品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保税政策优势,发展国际采购、仓储、分拨、配送、分拆、包装、展示等保税物流业务,重点发展以清洁能源、油品、新材料及件杂货等大宗商品的储存、中转为主的现代港口物流业。
这也意味着,在跻身亿吨大港之后,“大宗商品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正在成为珠海的下一个海洋经济新目标。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林郁鸿 王韶江
编辑:林超 罗茵 金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