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赎罪》
有些经典,是值得你去一次次去怀恋的,有些故事,是值得你一遍遍去品味的,而《赎罪》,恰巧是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都还会惋惜的经典故事。
《赎罪》是在2007年根据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一个13岁的女少布里奥妮,因为自己的盲目与想象力,造成姐姐塞西莉娅与恋人罗比分离,最终在战争中双双去世的凄美爱情故事。
而随着年纪渐长,逐渐意识到错误的布里奥妮,决定用她的一生去赎罪。
可是有些错,一旦犯下了,就永远没有弥补的机会。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时期,都曾因为盲目与想象,造成过遗憾与悔恨。
可布里奥妮在她懵懂的少女时代,犯的错实在是太大,大到她需要用一生去偿还。
13岁的布里奥妮性格单纯、敏感,却又偏执、富有幻想。
家人对她陪伴少,她整日作伴的只有家里的庄园和文字,所以,她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经常将她的想象写成文字,化作剧本。
可就在一次,在她与表姐表弟排练话剧时,从窗户往外看到,她姐姐塞西莉娅在罗比面前脱下外衣,跳下水池,最后从水中上来,衣服几近透明的场景。
想象力丰富的她,脑海里早已不知设定了多少个场景,设想了多少个故事。
可就在她还没消化完的时候,她又看到了罗比写给姐姐露骨的信,她瞳孔睁大,震惊、害怕开始向她涌来。
十三四岁正是少女充满无限幻想的时候,正是她对爱情懵懂的时期。
并且在19世纪,英国的等级观念还很深,布里奥妮也深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虽然罗比优秀,但他却是管家的儿子,所以在看到这封露骨的信的时候,又联想到水池旁的那一幕,她就认为罗比在欺负姐姐。
而就在不久后,她又撞见姐姐塞西莉娅与罗比在图书馆的那一幕,当下,她第一想法就是罗比是坏人,他在欺负姐姐。
这一幕又一幕的接连发生,让她丰富的想象力开始延展、爆发。
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则更加导致她犯错的开始。
当天晚上,她的双胞胎表弟离家出去,众人都纷纷出去寻找,而在她在寻找的过程中,她撞见了她的表姐,正在遭一个男人的欺负,这个男人匆匆逃走,所以在这黑暗的夜色中,她并没有看清凶手,于是罗比就成了她想象中的“凶手”。
回去后,她立马向警察告发了罗比,并找出他写给姐姐的那封露骨的信,一同交给警察,当成罪证。
当警察反复的询问,是否看清了那个凶手就是罗比时,她却没有说明当时夜色太黑,她看不清的事实。
此时,她想的只有罗比在图书馆“欺负”塞西莉娅的那一幕,她盲目的责任感开始生出,她觉得她有责任保护塞西莉娅,保护她免于受罗比的迫害,于是她十分肯定的对警察说:“我看见了,我亲眼看见是他。”
现在的她并不知道,这句话,会将罗比和塞西莉娅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在今天白天,塞西莉娅和罗比都以为,他们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恋人。
可是这个意外却打的他们措手不及。
他们没想到,就仅仅半天的时间,仅靠少女的想象力,竟就断送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若是当初少女有去探究罗比与塞西莉娅的真实情感,若是她能去探究表姐事件的真相,或许这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是人总是很容易犯错,却很难弥补错误。
人生也没有如果,有的错一旦犯下了,就很难再重来。
其实,导致布里奥妮如此排斥罗比与姐姐的感情,除了观念意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嫉妒。
因为布里奥妮也偷偷的喜欢着罗比。
所以,当他看到罗比喜欢自己姐姐的喜欢,她是嫉妒的,她潜意识里就产生了一种想要破坏他们感情的冲动,所以她选择将谎言当成真相。
可布里奥妮此时还不了解,因为她盲目和偏激而撒下的谎言,有多致命!
罗比本来会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他虽是管家的儿子,可他却善良、聪明并且志向远大,在塞西莉娅父亲的资助下,他在剑桥完成了大学,正准备去念医学,最后成为一名医生。
可却因为布里奥妮的一个谎言,将他本来美好的人生彻底毁灭。
他怎么都想不到,在他大半夜辛苦的找回两个孩子之后,迎来的不是感激,而是毁灭。
他被戴上了手铐,送上了警车。
而自从罗比出事之后,塞西莉娅就已经和家人决裂,并从家里搬了出来。她恨布里奥妮,单凭自己的想象力就盲目的给罗比扣上了罪名,她也恨她的家人不分青红皂白,就匆匆给罗比定下了罪,从此断送了罗比的未来,也断送了他们的爱情。
三年多后,二战爆发,为了洗刷屈辱,罗比选择了从军,踏上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在战场上,他见过太多残酷的事情,疾病、杀戮、死亡,可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战争很黑暗,可有时候,人性比战争更黑暗。
在这里,他经历绝望的事情太多,多到他对未来,对生命都没有信心。
若不是还有远在一方的塞西莉娅给他力量,他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塞西莉娅给他的照片,给他寄去的书信,成了他此刻唯一的温情。
给了他温暖,也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勇气。
为什么单单一个13岁的小女孩的一面之词,就能给罗比定下这么大的罪?
因为在很多时候,没有人愿意去探寻真相,他们只相信,眼前让他们相信的,这些随意给罗比定罪的人,他们没罪吗?不,他们有,正是因为他们的盲目、他们的听之任之的态度,让一个根苗端正的年轻人,毁了前途,进了监狱。
培根说过:“人们喜爱谎言,不仅因为害怕查明真相的艰难困苦,而且因为他们对谎言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却腐朽的爱好。”
所以他们任由谎言成真。
若是布里奥妮愿意去询问姐姐与罗比之间的情感;若是众人不是盲目的看戏,而愿意站出来说一句话;若是警察能仔细的辨认小女孩的话,寻求更多的证据;若是他们有人愿意听塞西莉娅和罗比的诉求,真相就不会被埋藏。
可是,布里奥妮固执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相信,将谎言信以为真;警察不愿意调查更多,重重顶罪,甚至都没有人询问当事人表姐,那个强暴她的凶手到底是谁。
《赎罪》有一句话说:“证人也是有罪的。人们整天都在目睹着彼此犯下的种种罪行。你今天没杀人?可是对多少人的死你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他们深知,他们的沉默、他们的默认,会将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前途完全毁灭,可还是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真相说一句话。
他们任由谎言在漆黑的夜色中弥漫,越散越浓。
你做过的错事,不是说上一千遍对不起,一万遍的我错了,就能弥补的。
有些罪,你永远也赎不清。
在战场上,罗比见过太多令他绝望的事情,若不是因为有塞西莉娅支撑着他,估计他早就失去了生的信心了吧。
而在另一边,渐渐长大的布里奥妮,渐渐意识到因为自己的年少无知,造成了多严重的后果,她明白,她的盲目让真相被遮蔽,让真凶逍遥法外,而无辜的人却正在受罪。
她开始深刻的反省自己,并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的赎罪之路。
她放弃去剑桥的机会,选择了和姐姐一样去当战地护士;她写了无数封信给姐姐,请求见面,但都没有回信;最终,她只能带着内疚和自责,用文字写下了她的《赎罪》。
在《赎罪》中,她记录到,罗比从战场上回来,与塞西莉娅两人幸福的相伴一生,而某一年,她带着歉疚的心态上门道歉,罗比无比的生气,骂她,吼她,叫她去澄清当年的错误。
而她也歉疚的点头,打算尽可能的去弥补当年自己所犯的错事。
可是只有她知道,那年她从未见过他们。
伊恩·麦克尤恩说过:“人,归根结底,是一个物质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
塞西莉娅与罗比也一样,他们的伤口一旦开裂,花费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愈合。
就在敦克尔克大撤退的前一天,罗比因为败血症,死在了战场上,而三个月后,塞西莉娅因为躲避空弹,被炸裂的水管,淹没在防空洞里。
悲剧越扩越大,布里奥妮犯的罪,一辈子都赎不清了。
所以,她用她的幻想,让塞西莉娅和罗比两个人重生,在书中描绘他们原本该有的幸福浪漫的结局,这是她美好的向往,也是她赎罪的方式。
可这个罪孽的赎清,最终也只能在书里实现。
在现实中,她则需要一辈子都背负这种罪恶感与内疚感,生活下去。
布里奥妮77岁那年,患上了遗忘症,可能不久之后,她就会忘记这一段往事,忘记自己年少无知时所犯下的大错。
所以,她选择将《赎罪》这本书公开,她希望有人能帮她记起,她希望有人能审判她,她也希望,有人能记得当年的真相,还罗比一个清白。
顺便告诉世人,战争很残酷,但有时候一句罪恶的话,杀伤力比战争还要大。
悲剧往往是由很多因素构成,可往往造成悲剧的开端,都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或是一件事。
所以,清醒与真理最不该被人们抛下,时刻保持清醒,探求真理,才能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因为有些错一旦犯下了,就再没有赎罪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