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隔离即返回工作岗位
隔离期间一天40多个工作电话
“今天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回来复查,抽血、拍CT都要做。”
“这个给B区的护士,让大伯缴费拿药。”
“胡主任,血样还没送到吗?我去问下,马上送过来。”
今天,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晓强结束14天留院观察,主动放弃疗休养的他,直奔感染科,换上白大褂,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从留观病房到感染科短短一两百米的路上,他接了3、4个电话,不是请他敲定病人诊治建议就是询问患者检查事项。前两天,记者电话采访隔离中的他时,中间也曾被打断4次,都是科室、医院的工作电话。
张晓强副主任正在穿隔离服
张晓强跟同事们在讨论治疗方案
2月27日,我区唯一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最后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第二天,在战“疫”一线坚守了一个多月的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晓强撤出隔离病区,开始为期14天的留院观察。
但是,这14天里,张晓强依旧忙碌,每天几乎都有40多个电话,还有数不清的微信消息。虽然院内确诊患者实现清零,然而,感染科每天仍有几十位甚至近百位的患者前来就诊,还要负责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后续复查等大量工作。身为副主任医师,张晓强主动放弃疗休养,选择直接换上白大褂,回到科室与同事一起继续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感染科护士长章建兰说:“我每天要打十多个电话骚扰他,微信就更多了。
徐梦雨/摄
截至今天,因为疫情,他已经有55天没有回家了。他也成了驻守在隔离病房里时间最长的人。
1月19日前后,作为区新冠肺炎治疗专家组成员,张晓强已经开始日夜守在医院,随时对收治的发热病患进行诊断判别。“经常半夜被叫起来,后半夜2、3点起来看病人的时候也有。”他说,1、2月份的工作时长应该是以往的两、三倍,甚至更长。
一院收治的11位确诊病患中,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小朋友很乖,偶尔不高兴了,只要哄一哄就会乖乖配合我们的工作。”看到孩子,张晓强常常想起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刚满4个月,“错过了小女儿的百天。”言语间的遗憾一听便知。
张晓强的小女儿
感性的张晓强是难得一见的。共事多年的章建兰说,“我们主任一直都很冷静、温和,基本没见他有情绪激动的时候,你只要接触过就知道。”但就是这样理性的人,在看到大女儿写给他的信时,还是红了眼眶。“快两个月没见她们了,感觉女儿长大了,特别想孩子。”
说起这段经历给他的最深感受,张晓强想了一会儿说:“有两点。一是我们感染科的医护都特别尽责、特别努力、特别辛苦,医院的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特别团结;二是这次经历也算是一个教训,让我们觉得要加强感染科的建设,平时也要做好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演练,平时多学习、多实践,有需要时才能更有力量。”
病人情绪稳定了再出病房
不然不放心
谢蕾是余杭一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负责发热门诊,本周开始留院观察。在非典时还是“打辅助”的年轻医生,在17年后,成了冲在最前面的领头人。
“第一次听到武汉那边有新冠肺炎的消息,我就跟家里人说,‘今年春节,怕是过不好了’,但还是没想到会过成这样。”谢蕾说,丈夫是监狱系统的,一直在单位,儿子年前回了老家,临平的房子已经空了1个多月。
流感高发、疫情来袭,1月到2月初,余杭一院的发热门诊一天要接诊200多人。医院将发热门诊分为普通门诊和新冠肺炎门诊。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护士都来支援,有一位男医生还带了尿不湿。因为要穿着防护服坐诊3、4个小时甚至7个小时,期间不能上厕所、喝水,对一般坐诊少的医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像我们就习惯了,坐门诊不喝水,一天也不上厕所,嗓子也锻炼出来了。”她说,“全副武装”坐诊,医生说话都要扯着嗓子,很费力气。
2月,随着确诊病患的增加,谢蕾的工作也逐渐转移到隔离病区。细心的她十分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有一位病人收治进来很早,但是住了一个月也没有出院,让他情绪变得有些不稳定。有一回谢蕾查房,就看到他在哭。等到查房结束,她就陪在那位患者身边,和他聊天,一直到对方情绪稳定才出来。“心理状态对病情恢复很重要。他在里面哭,我怎么放心出来。”
病人难,医护也难。日夜不停的工作,让他们身心俱疲。但是,疫情之下,队友们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勇敢无畏令谢蕾感动不已。“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就默默做事情,互相帮助,那种氛围特别好。”她说。
前段时间,谢蕾在医院边上走了一圈,惊喜地发现“外面已经是春天了,河边的树长出新叶,花都开了。”她打算隔离结束去疗休养,换换心情之后再投入工作。
很多病患发病前两天就得到救治
比谢蕾早一步开始疗休养的沈林峰是余杭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两三天的休假是他对自己连续工作近两个月的奖励。
王珏 /摄
“平时没感觉,现在才觉得平静的生活太美好了。”沈林峰说,1月初开始着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每天诊断疑似患者、调整确诊病患治疗方案、统筹隔离病区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好好欣赏病房外的世界。“进隔离病区的时候还是冬天,现在竟然是春天了,风景完全不一样了。”
回想过去的一个多月,沈林峰对一次“二十分钟集结”记忆犹新。1月末,余杭一院收治了一位发烧的产妇,即将分娩。晚上十点半左右,该院感染科、呼吸内科、产科、儿科等多科室主任在二十分钟内赶到急诊室负压病房。随后,按照前期预言方案,为产妇顺利接生。“当时产妇羊水已经破了,马上要生。我们按照新冠肺炎患者的标准为她接生,幸好后来排除了,只是普通发烧。”他开玩笑说,估计对产妇来说也是印象深刻,“那么大阵仗。”
在沈林峰看来,余杭区抗击疫情之迅速不仅体现在这一件事上,也不仅体现在医护一线。他曾做过粗略统计,发现我区收治的确诊病例有很多是在“发病头两天,就被送到医院,得到及时治疗,避免发展成重症。”他说,这是全区各条战线,包括社区、市民等等的共同努力。
听到病人的感谢
感觉自己真的是天使
在余杭一院,95后是这次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该院甲乳外科护士陶琴1996年出生,是院内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护士之一。
因为曾在感染科轮岗过,刚进入隔离病区的感觉有点像“回娘家”,有熟悉的同事,对感染科的护理工作也有一定认识。1月21日晚上,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实话说,紧张中有一点点兴奋,开始护理才知道有多不容易。”陶琴说,三层手套、护目镜起雾影响扎针,N95口罩让鼻梁发红破皮……
不过,“病人真的很好。每次进病房,他们就会跟我说辛苦、说感谢,谢谢我们过年不回家帮助他们。”陶琴说,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就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是天使一样。
病人的白衣天使勇敢、无私,会照顾人,但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一群长不大、需要呵护的孩子。2月中下旬,陶琴从隔离病区撤离并结束留院观察,回到家里。一直不敢多问的父母,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爸妈给我准备了很多零食,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