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透明胡同”:Less is More

2019-11-26     岁友空间

透明胡同:从物理到现象


01城市更新

东四共享际位于北京二环里的胡同区域,是大观建筑改造的第一个胡同项目,原始建筑是一个废弃的酱油厂,现在被改造为了集工作、休闲为一体的联合办公空间。在2019年北京设计周期间,我们在东四共享际所处的东四九条胡同中,展出装置——“透明胡同”,力图将浓缩的胡同生活场景展出,让大众更加的了解城市改造的细节,也激励胡同居民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改造,让城市更新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

“透明胡同”实践项目

透明胡同1号

| 打磨厂共享际 |

透明胡同2号

| 大小九之家 |

透明胡同3号

| 透明之家 |

透明胡同4号

| 湘西非遗展厅 |

透明胡同5号

| 安顺游客接待中心 |

“透明胡同”装置的灵感来源于近年来大观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总结。胡同改造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建筑与旧建筑的结合问题,以及四合院住宅中采光通风差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将“玻璃盒子”的概念植入老建筑内,通透的玻璃幕墙能保证住宅全天的充足采光,这不仅大大提升小空间的采光效率,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削弱小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同时,大面积的落地窗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既有建筑作为景观的价值感。玻璃盒子的引入,打破了封闭隔阂的同时将给不同属性的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材质属性上来看,光滑剔透的玻璃盒子与古老厚重的青砖灰瓦形成强烈的新老对比,从而隐喻了历史与现代的冲突与共生。

02 透明性

柯林罗Colin Rowe在1955年提出了“透明性Transparency”,将绘画里的二维研究延伸到建筑与空间中。透明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是一种物理属性,如玻璃材质本身,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也可以是一种组织关系,体现在建筑上就是空间之间可以互相渗透,又能保证在视觉上彼此不会影响的情形。“透明”在建筑空间改造中实现了从物理到现象的双重性的体现,透明材质的属性,让新老建筑在历史性层面能够更加融合,在空间上也形成渗透而不破坏的意境。

装置的形式为一个可移动的玻璃盒子,随意放置在庭院或者胡同中,可以供人们休憩,观赏胡同风景;也可以移动,在胡同里穿梭,为胡同里的居民提供一种便利的社区公共空间,拉近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03胡同场景

视频

接下来四张图片,

各位请把手机转动90°吧

“透明胡同”装置在胡同中的场景

“胡同”二字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类型或者是城市规划的类型,现如今已经逐渐演化为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情怀、甚至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回忆。胡同承载了很多过去的记忆、现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对于未来的畅想。胡同生活是一种艺术,人们就像是“自我培养”的建筑师一般,在胡同中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门口的棋牌室、乘凉处、屋顶的小露台、过道里的小花园,都是胡同居民自己创造与设计的空间。这些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里的场景就像是一幅流动着的生活画卷,胡同就是一个“生活博物馆”。

游客与装置的互动

装置“透明盒子”在胡同中移动,作为整个胡同博物馆的一个展柜,可以展示出胡同居民的生活物件、场景或是一些意外而有趣的事件。玻璃盒子里的“展品”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博物馆,任何人与物都可以参与其中,博物馆不仅仅可以展示过去,也可以展示现在和未来。玻璃作为一个透明的介质,连接着胡同的过去与现在,也承载着建筑的老旧与未来。

04空间现象

装置夜间效果

装置在夜晚被灯光照亮,呈现出一个光的盒子,没有任何边界,游客可以在盒子里体验,底部的镜面将空间显得更加的幽深,仿佛人在时空之中,渺小而孤独。一台虚拟的“时光机”,在这里,你会想起过去,也会想到宇宙和未来。

悬挂的盒子

包罗万象的盒子

装置的底部是不锈钢板,犹如镜面的效果,透过整个玻璃盒子,可以在底部折射出周围环境,呈现出“万花筒”的效果。灯光下的玻璃外框,在顶部的玻璃板上也可以无限反射,这样特殊的视觉透视感,拓展了空间秩序,让材质的物理性借由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现象性。

行走的盒子

装置分析图


| 项目信息 |

项目名称:透明胡同

设计公司:北京大观建筑设计

设计团队:申江海、刘羽、范进铭

项目类型:装置设计

设计时间:2019年7月

建造时间:2019年8月

摄影师:刘羽

视频:范进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hUfs24BMH2_cNUgxK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