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姆的世界里看人生不变的追求

2019-08-30     丁明念响

第一次听说毛姆,也是从《月亮和六便士》开始的,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阅读下去,有的读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有的正在阅读当中的如《人生的枷锁》,阅读之余则对毛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个作家是如何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而看一个作家如何去面对真实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过于他的生平和作品,当然重点则是通过作品达到作家内心的深处,可以了解一二,不过这也只是个人的理解而已,当不得通常的众生理解。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因父母早逝,被寄养伯父家,同时由于身材矮小和口吃,受到大孩子的欺凌的折磨,这样的童年生活并不是愉快的,最终形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历史无法假设,这样的人生经历却反映在创作上却又是一种财富,人生的悲喜剧在由于当你以为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可能会打开一扇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来形容毛姆应该是恰当的,也许是他十岁起父母双亡,所以对于他来说家庭这个温暖之所和部分牵挂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四处飘落倒是成为人生的一种可能性。

他生在巴黎,学在德国,到英国继续他的学习,看他的旅行轨迹后续还包括比利时、俄国、南太平洋、中国及拉丁美洲与印度,二战期间则是再一次飘洋过海到美国。另外看他的职业生涯也是精彩异常,事务所的实习生、医生、戏剧创作、间谍等等,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为他后续最终的文学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倒是类似于中国的鲁迅,后者要以文来唤醒国人,前者是不是同样作想不得而知,不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已经能够支撑他以文开始自己的人生传奇。

当然他初写小说具有喜剧色彩,按他自己所说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转向戏剧创作,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其中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在伦敦的舞台上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

但是他心中依旧有一团热烈的火,这个火的来源则是小说。如他在《人生的枷锁》前言中说的,(当戏剧很成功时)决定将余生献给戏剧艺术,但是我忽略了我内心的一股力量,正是它让我的决心落了空……我渴望小说创造的无拘无束。

最终毛姆在小说创作这条路上是一条路走到黑,也走向了自我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摆脱了《人生的枷锁》并寻求到自我。他寻求的文字是质朴与简单,正如他自己说的理念:只使用清晰表达语义所必需的文字。

毛姆的一生著作颇丰,涉及戏剧、短篇及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

1915毛姆的一部超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带有一点自传色彩,普遍认为这是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确实超长,所以毛姆在此书的序言中不无幽默的说道:这是一部篇幅很长的小说,而我提笔写下的这篇前言无疑会让它变得更长,对此我很羞愧。

这部作品从才开始的初版无人问津到修改后的一鸣惊人,这部两易其稿,构思长达数十年的巨著,被世人认为是天才的著作。1966年,英国著名批评家柯诺利将此书列入“现代文学运动巨著一百种”,这本书在其去世前的销量就已超过了一千万册。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另一部作品则是创作于1919年的《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刻画了一心追求内心解脱和渴求,而无视社会一切规则和伦理道德的独行者,这既可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缩影,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圣人的寻求之路,因为只有最高境界和圣人才会无情。

上述两部长篇小说的可以说是非常锋利,也许同他早年的生活阅历初始和年龄有关,毕竟年轻的气势和阅历让人会更偏激一点,在这点上毛姆的直言不讳据说常常招致文艺批评界的诋毁。

在这点上,毛姆依旧坚持着自我,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的做法继续着他旺盛的创作,在两次大战期间创作了许多经典剧本。

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年近70的毛姆在美国创作了另一部个人以为十分有味道并圆润的作品《刀锋》,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现在都认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位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的一生充满了戏剧和矛盾性,但是他的天才哲学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光芒,《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到现在依旧难懂却吸引着无数人进入其中阅读。

这部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个人看来,是毛姆在这部小说中是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去看待所有的主人公,带着一种怜悯心去娓娓道来,并没有进行所谓道德或价值观的批判,哪怕是自甘堕落的索菲·麦唐纳最后身死异国时,毛姆也没有大发议论,只有一丝的同情,而且在她死后倒是小小的批判了一下伊莎贝尔,正是后者用酒再次引诱了索菲·麦唐纳,但是所有的最终选择依旧是索菲·麦唐纳自己,只不过伊莎贝尔耍了一次小心机罢了,即使没有伊莎贝尔的小心机,以索菲·麦唐纳这种容易被引诱的性格依旧会迈入堕落的深渊,哪怕拉里再如何成为圣人拯救也不成。

法国是毛姆的出生地,也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1946年毛姆回到了法国,继续他的创作生活,这时的作品如《卡塔丽娜》、《作家笔记》等,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死后,美国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fwp5WwBJleJMoPMRq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