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时,你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
盔甲是和爱人在一起生死与共的勇气,软肋是亲密关系破裂时无情的伤害。
有的人,“伤不起”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他发现当婴儿和母亲分离后会经历三个阶段:
抗议,绝望,疏离
在抗议阶段,孩子会大哭,发脾气,时刻关注着妈妈回来的迹象,同时拒绝其他人的照顾。
经过了抗议阶段,如果妈妈还不回来,孩子就进入了绝望阶段。他们的身体活动减少了,就算哭也只是间歇性单调地哭,他们会变得退缩,失去活力,好像进入了很深的哀伤的状态。
再然后,他们就进入了疏离阶段。他们不再拒绝其他的看护者,他们会接受其他看护者带来的食物和玩具,甚至还会冲他们笑。
而如果这时候妈妈回来了,他们也会表现得漠不关心,不再黏着妈妈了,好像不管是妈妈还是其他人来照顾,他们都无所谓了。
他们不再对任何人产生依恋,却对糖、玩具或者食物看得越来越重。也就是说,他们不再依赖人,而开始依赖物了。
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
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童年时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爱的人,长大后也会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一旦在感情中受到伤害,就会拒绝再次进去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
很少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即使再害怕被伤害,但我们始终会追求关系。
陈海贤老师曾讲过一个例子:
一个年轻的男孩子,人长得挺帅,工作也不错,可就是单身。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去咖啡厅撩女生。
有时候看到一个女生气质不错,他就会上去跟人聊天,并要人家的微信。可是,他从来不会真的跟她们交往。
有一次,在父母的要求下他去相亲,认识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这个姑娘各方面都符合他的要求,看起来也很喜欢他。可是他却害怕了。思考再三,决定还是不再交往。
理由是他觉得自己的事业还没打拼出来,这个女孩并不会真的喜欢他。
于是他还是单身一人,偶尔到咖啡厅坐坐,见到某个不错的女生,去跟人家攀谈,继续着这个微妙的游戏。
在这个例子中,撩女生代表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不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又代表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怕。
这种暧昧,是他在爱和怕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
陈老师说,有时候,这种平衡还会体现在对性的开放和随意上。
我们处在一个奇怪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性是容易的,爱却反而难。
人们对性变得开放了,对爱却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敢投入。这背后也是爱和怕的微妙平衡。
现在有个词叫“假性亲密关系”。说的就是两个人做很多恋人该做的事情,一样不少,看起来在表面上彼此是亲近的,但是在情感上,两个人都知道,彼此并不亲近。
表面上的“亲密关系”代表了人们对爱的渴望,而“假性”这个形容又代表了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结语
我非常喜欢阿德勒的那句话: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的很多伤痛,都能在童年找到原因,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如果你是个害怕亲密的人,你要做的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找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解脱的办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陈海贤·亲密关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_-8sG8BUQOea5Ow-xFK.html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