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越是能激发你“阴暗面”的人,你越喜欢

2020-06-05     第一心理

原标题: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越是能激发你“阴暗面”的人,你越喜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时候我们面对困境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会顺其自然,向逆境低头。

心理学中称为习得性无助,指的是由于个体反复遭受挫折,以至于当有机会逃出困境时却选择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容易产生冲动的念头,很多人的自杀往往就是因为经历了反复的沮丧却发现无法改变。

一旦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感,或者认知成分不协调,与自己原有观念产生冲突,那么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阴暗就会浮上心头。

学生们每晚挑灯夜读,却依旧无法取得好成绩,他们一开始并不气馁,但他们逐渐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达成目标。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学生们在反复经历挫折之后,逐渐变得自暴自弃,失去了努力的勇气。

在职场中,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他深刻地明白学历、技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不甘落后,为了升职加薪,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

经过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半路杀出了老板的一个亲戚,于是本该属于他的职位被别人夺走。

正所谓:谋由人,成由天,不可强也。

其实这两个案例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点:努力却不能达成目标。

努力后的失败最是令人沮丧,因为人们容易将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时候内心的阴暗就会成倍增加。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任务难度较低时,想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相对应的动机水平就比较高;当任务难度较高时,想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相对应的动机水平就比较低。

即是说:越难的任务,越不能急,越要放平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

不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总是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些阴暗面是客观存在的,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人们受到相对应的外界刺激时,这些阴暗面就会暴露出来。

那么,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阴暗是如何产生的呢?

自我、本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遵循快乐原则,它来自于人最原始的欲望,它驱使着人不顾一切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特点。

即是说, 人类本就有满足自身需要的心理倾向,不论社会规范如何限制我们,也不能改变我们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趋利避害的本能。

这种本能一直受社会规范的限制。说大一点,正是因为有了人类文明,有了秩序,人类才能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如果某一天,社会秩序崩塌,那么人类将露出最残酷的獠牙,生存本能会驱使他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自相残杀。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内心的阴暗面是生来就有的,并且我们很享受、喜欢自己的阴暗面,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只不过它被社会规范限制着,以至于我们经常将其掩盖,当人们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或者认知失调时,阴暗面就会暴露出来,因此,我们往往很喜欢那些能够激发我们阴暗面的“诱因”。

社会学习

班杜拉提出了 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 行为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强化,他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 。

班杜拉对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中,班杜拉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同样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并观察其行为,结果发现儿童也对娃娃进行暴力攻击。

这个实验说明了榜样的行为对儿童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

随后将儿童分为三组,让他们看成人榜样进行攻击行为的电影。

A组儿童观察到:成人榜样在进行攻击行为后得到了奖赏。

B组观察到:成人榜样攻击后受到了批评。

C组观察到:成人榜样无奖赏和批评。

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行为>C组>B组。说明了儿童会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后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有些人起初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阴暗面,他或许是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但是经过他的观察,他逐渐发现很多坏人坏事得以逍遥法外,好人好事却要蒙冤受苦。

这样一来,不仅他的助人行为会减少,内心也会遭受巨大的冲击,他内心的阴暗面从此以后左右着他的价值观。

人虽然有着阴暗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叶障目,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阴暗出现的同时,阳光与正义也会相生相伴,美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所谓越是能激发你“阴暗面”的人,你越喜欢,强调的是社会规范虽然束缚了我们的欲望,但我们从未停止过追寻本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PWvg3IBnkjnB-0zqi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