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和田热土上最美的风情

2019-05-09   和田在线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去逛逛当地的书店和市集。在书店兴许会碰上几本好书,哪怕是旧书也没关系。在市集,不一定非得买点东西,更热衷的还是那热热闹闹的场面,也是近距离接触更多形形色色本地人的好机会,这对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大有裨益。

在新疆,赶集被称作“赶巴扎”。恰逢巴扎日,约上好友二三人去领略策勒县巴扎的风情。出了策勒县城,沿着315国道往南走,大概4公里后,同事告诉我们可以下车了:“前面就是巴扎。”只见不远的路边摆了两排地摊,远远望去花花绿绿的一片,好不热闹。远处更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五花八门,别有一番情趣。

新疆的巴扎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起初只是一二人、三五人在一处摆摊设点,后来摊铺越来越多,排列成行,有了规模,如同市场。人们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吃饭,就有了如今的巴扎。

巴扎上的商贩爱扎堆,却不乱分寸,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巴扎就像“天方夜谭”中的魔毯、“阿里巴巴的金库”,是维吾尔族同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没衣穿了去巴扎,心情闷烦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现在,不仅是维吾尔族同胞,在新疆生活的各族群众都爱往巴扎里“扎”。

我们是第一次赶巴扎,自然是看不完的稀奇,哪儿人多就往哪儿钻,凑近一看,古朴的好东西似乎都汇聚在这儿了。最前面的是拙朴的土陶花盆,挨着的是精雕细琢的铜壶,旁边是自制的土肥皂……摊位都挨得很近,像是连在一起的大铺子。

远远看到几位妇女用碎花布兜着什么,吆喝着在地上摆开了。我们走上前掀起碎花布,看到一排大碗装着的酸奶,碗里乳白色的酸奶闪着诱人的光泽。不尝尝怎么行?拿起木勺一舀,竟像果冻颤而不散,放入口中醇香浓郁、鲜嫩爽滑,顷刻间流进喉咙,没了踪影。这就是当地出了名的纯手工老酸奶。

听同事介绍说,策勒每个乡镇的巴扎开市都有固定的时间,例如达玛沟乡的巴扎是在星期二,固拉合玛镇的巴扎是在星期五等。今天刚好是星期天,我们来的是城郊最大的巴扎。说着,一旁的花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花帽是商贩们卖得很火的商品,大的、小的、皮的、羊毛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据说维吾尔族妇女大多会绣花帽,花帽绣得拙巧是以前考察维吾尔族妇女是否聪明能干的依据之一。

民以食为天,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吃。放眼望去,巴扎上甜瓜、石榴、巴旦木、葡萄干、玫瑰花、果酱、烤羊肉、烤包子、烤鱼、烤鸽子、烤鹅蛋等等,琳琅满目。

烤羊肉是巴扎上最紧俏的食物,也是巴扎上少不了的民族风味小吃,摊子前总是围着不少人。烤羊肉的炉子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上有孔,用木炭做燃料。把鲜嫩的羊肉穿在特制的铁钎上,当然,也有用红柳枝串烤肉的,那就是有名的“红柳烤肉”,每串约五六块肉,肥的、瘦的皆有。老板们一边熟练地翻动着肉串,一边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等佐料,翻烤几分钟就可以闻到诱人的香味。除烤羊肉外,还有烤羊肝、羊腰和羊排等。这一趟下来,我们可是大饱口福。

夕阳西下,巴扎笼罩在暮色中,来往的人们步履缓慢,笑容灿烂。此刻,一颗暖暖的心,在巴扎的怀里沉醉——

醉炉当烤鱼,青春赠疏狂。

清歌传皓齿,心安是吾乡。

(供稿:陈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