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李荣浩最近摊上事儿了。
在《中国好声音》中,李荣浩为学员准备了一首歌曲《你的酒馆为我打了烊》,遭到网友炮轰,被骂上热搜。
“李荣浩怎么能选这样的歌曲,简直是太Low了!”
“网络歌曲也算音乐吗?你对音乐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这一次,李荣浩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发了微博予以反击:
在这段话里,李荣浩详细列出来八点反驳那些说他没品味的网友,这里面其实有个很让我认可的观点在于——
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人的主观评判标准不一,谁都不要自作聪明,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要知道,有时候别人不搭理你,不是因为他们怕你,而是懒得浪费时间和你理论。
不要把别人的不计较,当成你自己的理所当然。
一、
现实中,你是否遇到过“杠精”?
只要外在的人和事不如己意,从来不去积极或者具有建设性地进行沟通,而是对人和事进行否定和批评,甚至于恶意攻击或诋毁。
这样的人,他们脑海中自有一套逻辑,别人休想撼动。
王蒙的文章里曾经描述过这类人。
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你是在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这水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放心吧!”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
在文章中,王蒙提及到了一个概念,叫做“语欲胜人”。
也就是说,这类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想胜过别人。
这种人心理的路径依赖,就是需要把现实生活切碎成无数个碎片,在每个碎片中都要获取局部战争的胜利,最后,变成了失败的人生。
他们在每一个他发动的口头战役里头,都取得了他们认为的胜利;
有时候他们认为把别人给驳倒了,其实是别人不愿意理他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完全丧失了,而这种人往往觉得自己沟通能力还特强。
——这就是人们口中的“杠精”。
二、
来访者陈静(化名)最近就很烦躁。
这不,陈静在一家琴行上班,这家琴行除了销售琴,还有相关的培训课程。
这一天,陈静所接待的一位家长在孩子上了一半的课程之后,说老师水平不行,吵吵嚷嚷要求全额退款,这对于刚工作不久的陈静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陈静在我这里购买的是一个总咨询时长,在她遇到职业困惑的时候,可以随时和我预约30分钟以内的咨询,便于解决突发性或者临时性的职业问题。
陈静很快和我取得了联系,约了一次简短的咨询。
陈静告诉我,孩子培训之前会签署入学合同,家长也有签字,合同上约定的很清楚,上课一周后只能退30%,可遇到这种家长,扬言合同不合理要诉讼,这让陈静很头疼。
我给陈静的建议如下:
首先要明确客户的期待;
其次需要了解事实;
例如,为何客户的孩子上了一半的课这才想起来退费,而不是在第一节课不满意后就和琴行工作人员及时反馈?
最后要让客户认识到,TA的这种诉求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依然在试图积极地为您解决问题。
在我们了解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其他措施予以弥补。
陈静恍然大悟,表示用我的方法试试看。
隔了两天她找到了我,对我表示感谢,说是客户果然有些问题没有被关注到,后来按照我的思路成功解决了问题。
三、
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做志愿者的经历。
那个时候,一位姑娘交了钱预约了老师一个疗程的咨询,但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她觉得老师没有解决问题,要求老师退还咨询费。
老师当时还告诉她,心理咨询本来就是一个长程的过程,这才一次就选择退出,站在专业的角度来看,并不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但姑娘就是不依不饶,和老师哭诉自己还是学生,生活多么艰难之类......
最后老师没有说什么,让我们扣除了这一次的咨询费用,将剩余款项退给了对方。
当时我们为老师鸣不平,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这种事情我也遇到不是一次两次了,有些人一方面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不相信专业的帮助,不愿意给自己一点机会和时间,她今天的问题有可能就此埋下,未来可能她会遇到一个更大的障碍,那个时候,可能几个疗程都无法治愈了。”
“做我们这一行,虽说我们有颗助人的心,但归根结底还要在于求助者本身强烈的改变意愿,你必须把手伸出去,相信专业的力量,否则,谁也帮不了你。”老师无奈地说。
我渐渐明白,原来,很多人自以为挣来了眼前的利益,殊不知,未来还有更多的隐患就此埋下。
而具备“杠精”特质的人,他们的小聪明往往会阻碍自己的未来。
1、“杠精”特质的人普遍头脑聪明,只可惜这种聪明常常被用来抓住他人的言语漏洞上。
说个真实的案例。
咨询者李荣(化名)是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做项目的时候,他遇到了传说中的“杠精”。
不管李荣提出怎样的方案,这位“杠精”总能单纯地挑起事端,并且总是回避重要问题,揪着细节对你大肆反驳,从来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胜心。
李荣对这位杠精束手无策,因为你跟杠精计较吧,最后收获不了任何有用的方案或建议,纯属浪费时间;你不和他计较吧,他又打着讨论项目的名义,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妨碍工作。
2、“杠精”的关注点并不是解决问题,也不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你改进,而是喜欢用气势压倒你,挑毛病让你难堪。
我告诉李荣,针对这种“杠精”,最典型的招术就是“乾坤大挪移”。
杠精挑刺就是一种习惯,他们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自己并没有多么靠谱的想法。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杠精给些实在的改进建议,问问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
四、
很多“杠精”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由于过分计较眼前得失,往往失去了潜在的机会。
曾经遇到一位超级郁闷的咨询者小强(化名),之前经常和同事小王“开杠”。
在小强看来,小王这个人做事总是不靠谱,想法特别多,总是不断地变来变去,便有事没事拿小王开杠,横挑鼻子竖挑眼。
但另外一个同事小李就不这样,他反倒是工作的衔接上尽可能多和小王沟通,摸清楚小王的思路。
并且事后小李和小强说,其实吧,小王这个人还是挺有想法的,只是有些想法不够成熟,但这个人并非一无是处,还是不要盯着他身上的缺点,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不妨多看看对方的优点。
然而小强则不以为然,认为小王这人成不了气候,没把小李的话放在心里。
结果一年之后,小王就调到其他分公司了,小强对小李说:“怎么样?这样的人啊,肯定在这里呆不长的!”
三年后,当小王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还是以主管身份出现的时候,小强彻底懵了。
原来啊,小强眼里小王的多变和想法多,恰恰是直觉特质的体现,后来的小王去了公司战略部,表现非常出色,一路升职加薪。
这是小强压根没有想到的。
小强很尴尬,后来小王成了领导之后,发现小强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任何作为,渐渐把他给“边缘化”了。
而他的同事小李之前和小王比较熟络,现在对小王的领导风格更是适应很快,也深得主管器重。
我告诉小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谁都有青涩不成熟的一面,但是我们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与其到处挑刺发泄不满,倒不如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进步,为自己结一个善缘。
所谓风水轮流转,等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没准这些“弱关系”就能助你一臂之力。
而这些是“杠精”们始终无法意识到的更高层面。
心理学上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方,会造成一种双方对抗的沟通氛围;沟通的目的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而是当两个人处于对抗状态的时候,沟通就成了破坏性的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杠精”自以为自己沟通能力强,能够轻易影响他人,殊不知,这恰恰是不懂得沟通或者沟通能力低下的表现,言语上的制高点往往都是以破坏关系为代价换来的。
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你也遇到了“杠精”体质的人,你可以选择:
对于这种在言语上想要胜过的人,如果不违背原则,不妨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主张自己的态度。
就像李荣浩这样。
再回过头看李荣浩的回复,做到了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尤其最后那段话让我击节称叹,可谓“致杠精”的经典回复:
“......你喜欢就好,不喜欢也没什么。谁都有不喜欢的东西,但你不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坏的,你喜欢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好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实际的、具象的标准线去衡量,所以不要分好或者坏、高级或低级。你不喜欢吃臭豆腐,你也不用骂喜欢吃的low。 如果你会骂,那我错了,对不起,是我的不对,我不该说这些。我的观点是错的,你是对的,请继续保持。”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