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个在犯罪心理学里非常流行,并且沿用至今的一个词语。
在这个词语的背后,有一连串真实的故事,也因为这一连串的故事,让这个词语成为学界里众多人不断讨论的一个争议。
而要说起这一连串真实的故事,需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说起。
奥尔森,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子,在瑞典赫尔辛堡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生并长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年后的他曾经前往瑞典卡尔马的惩教所与当时被冠上了“瑞典第一流行匪徒”的克拉克男子见面并且成为了朋友。这一次的会面,促成了往后一连串的事件。
(左:未婚妻,中:克拉克,右:押解的警员)
1973年1月7日,奥尔森对克拉克进行了一次越狱的援助,他试图引爆炸药炸毁墙壁,将克拉克救出。但最终因为未能引爆导致计划失败。
差不多半年之后,1973年8月23日早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Kreditbanken银行里,出现了奥尔森的身影。
(现今的Kreditbanken银行)
他迅速控制了银行的内部,将里面的四个人挟持作为人质。这一件事一下子在瑞典里变成轰动全国的事情。警方迅速派出多名人员,将整个银行的外围包围得水泄不通。
多名阻击手埋伏在银行周围多家建筑里,形势相当严峻。
(现场照片)
奥尔森向警方开出的条件是将克拉克带到Kreditbanken银行,还有300万瑞典克朗,两把枪,防弹背心和头盔,一辆逃跑用的野马。
官方满足了奥尔森需要的一切,但条件是必须要将人质留在银行里。奥尔森明白不带着人质在身边不可能逃出这里,因此拒绝了这个要求,双方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警方根本不知道里面发生的情况,贸然的硬闯容易引发不可预料的情况。通过在建筑物的某个地方钻开了一个洞才记录下当时为数不多的照片,但随后,这个洞被克拉克发现,随即被封堵了起来。
(内部的人质)
其实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银行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奥尔森在此期间与当时的瑞典总理帕尔梅通话,声称如果警方乱来,将会对人质的生命产生危害。
第二天,其中一位人质,恩马克,与帕尔梅通话。恩马克没有表现出恐慌,而是对警方忽视奥尔森的要求还有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态度非常不满,要求让奥尔森带着人质一同离开。
这不会是奥尔森教唆的说话,因为根据多个专家的分析,这是恩马克自己表明的态度,同时也是令所有人都不明白的一个举动:人质居然主动对劫持者表现出同情。
最终,在奥尔森占领银行的第6天,8月28日,警方通过催泪瓦斯突破了内部,制服了奥尔森和克拉克。
(警方压制了奥尔森)
但是,所有媒体的焦点并非是在奥尔森还有克拉克身上,反而是被获救的人质身上。因为他们表现非常奇怪。
当警方要求人质先逃出银行的时候,他们拒绝了,认为如果这么做,警方就会击毙奥尔森和克拉克。在银行门口,人质居然和挟持者握手,拥抱并亲吻,并要求警方不要伤害两人,恩马克甚至对奥尔森表示后面会去探望他。
这一连串的行为让公众和心理学家都迷惑了。事后经过他们口中所述,才明白当时银行里发生的事情,还有为什么人质会倒戈相向,成为挟持者的一分子。
(现场拍下的照片)
根据恩马克表示,由于极度的恐慌,她感到非常寒冷,奥尔森主动给了她一件外套,并且在发恶梦的时候安抚了她。奥尔森甚至在枪里拿出一粒子弹给恩马克作为纪念物,让她不需要害怕。
而根据另一名人质,博吉塔表示,她被允许给家人打电话,当连接不通的时候,奥尔森鼓励了博吉塔不要放弃。第三名人质,伊丽莎白表示,因为自己有幽闭恐惧症,奥尔森非常友好的允许自己在金库外的空旷地方呆着。
尽管奥尔森用性命要挟他们,但所有的人质都把奥尔森对自己表现的友好态度当做是一个自己得以活下去的依靠,第四名人质,斯文表示:“当他善待我们时,我们把他看作是紧急情况下的上帝。”
(警方押解奥尔森)
后来,这些人质对挟持者没有憎恨之意,反而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归结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最终奥尔森被定罪,但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很多女性表示仰慕的来信,当初的人质也有来探望奥尔森。
释放后的奥尔森前往泰国与爱人结婚并且产下一子,2013年搬回瑞典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他的自传《Stockholms syndromet》更是在瑞典发行,详细叙述了当年的经过和他的惭愧。
虽然到目前为止多个学界依然对这个词语抱着争议的态度,但是这样的案例其实在这些年并不少见。
好比1974年4月15日,一个名叫帕蒂的女人在旧金山的一家银行抢劫,但她却是当时出版人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孙女,有名望,有金钱,同时在订婚期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却在被禁锢两个月后,她变成协助抢劫的一员。后来她被认为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着名案例之一。
还有就是卡姆一案中,当时年仅10岁的她被一名叫普里的男子禁锢了8年。
当她听到普里死亡的消息,她出现在普里的身边,为他点燃蜡烛时,卡姆哭了起来。这一件事在当时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卡姆被媒体围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初瑞典银行事件中人质表现出的行为并非是唯一的特例,而是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随着社会科学家,心理病学家等不断的研究,他们发现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案例中。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被定义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即人,其实是可以被“驯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