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视力之神”的男人:出身寒门,他穷其一生为贫苦之人治病

2020-01-09   不能说的奇趣

在尼泊尔贫穷的群体中,有一个被称为“视力之神”的存在。

但这个所谓的“神”,并非是虚无缥缈,无从触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桑德克。

说起他的事情,颇有点寒门出贵子的味道。1954年9月4日桑德克出生在尼泊尔最偏远的一个名叫Olangchung Gola的贫穷村庄里,村庄只有寥寥的两百多人,位于海拔4940米的高峰上,因此每年至少6至9个月村庄都会被雪覆盖。

由于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学校,因此这里的人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一般,而桑德克的父母也是典型的文盲群体。

(贫穷的Olangchung Gola村庄)

更加致命的是,这里没有正规的医疗机构和通讯手段,因此只是一个很小的疾病都可以随时令人丢掉性命。桑德克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第二大,但哥哥,还有妹妹就因为疾病而去世,然而这些疾病,对于现代医疗技术手段来说是相当容易治愈的。

在多个采访里,桑德克都曾表示关系最亲密的妹妹在自己15岁之时因病去世,由于家庭贫穷不能将她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医治,以至于对桑德克造成了深刻的痛苦,灌输了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为那些因贫穷而无法获得医疗服务的穷人提供医疗的志向。

(村庄一角)

眼看此状的桑德克父亲更加深刻明白贫穷带来的可怕,因此他不惜耗尽家财,将桑德克送至最近的圣罗伯特学校学习,这间离家最近的学校,足足需要11天的脚程。

(圣罗伯特学校一角)

桑德克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进入了印度的乔治国王医学院攻读医学学士学位。27岁的时候进入新德里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学习更高端的医学知识。

这一所学院自成立以来就几乎立于印度医学系学校的顶端,在2019年印度全国大学排名框架里甚至排名印度医学院的第一,可想而知进入了这所学院的桑德克,将来会有怎么样一个辉煌的前途。

(新德里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外貌)

在学校的他争取到了出国学习的机会,荷兰,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有他曾经孜孜不倦的身影。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澳大利亚的弗雷德·霍洛斯眼科教授。

(弗雷德·霍洛斯)

弗雷德教授惊讶于桑德克与外表不一样的稳定手法,一个出色的医生至少需要几年乃至十多年时间经验的沉浸,但桑德克如此年轻,精确度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在速度和灵活性上有绝对的优势。

弗雷德教授非常赏识桑德克,很快就成为了桑德克的导师,向他传授各种经验。更重要的是,弗雷德教授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眼科医生,他的愿景就是所有失明的人都有接受治疗的机会,为此他甚至在1992年成立了一个组织,专门为贫穷的人提供治疗失明的机会。

可以说,正是弗雷德教授让桑德克更加坚定的往自己当初成为医生的目标而努力,弗雷德教授让他点燃了心中的那一团火。

(尚年轻的桑德克和弗雷德教授)

从弗雷德教授身上,桑德克了解了使用植入式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显微手术技术。

所谓的白内障,即由于眼球的晶状体出现混浊情况,导致光线进入眼球内受阻,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造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视觉障碍性疾病。

白内障最严重的情况是导致失明,目前治疗的方案一是药物,但这种情况只能针对症状轻微的患者,症状明显的需要进行手术方式,切除已经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完成治疗。

虽然目前这种技术手段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当时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很多国家患有白内障的群众而言,找到这方面专才的医生已经不容易,而且用于移植的晶状体只能从欧美国家进口,这就造成了价格的居高不下,很多人支付不起这个价钱而错失治疗的时机。

桑德克想解决的,就是这数量只有两个,却无比艰难的问题!但他,真的做到了。

1994年,桑德克和弗雷德教授在加德满都成立了蒂尔甘加眼科中心(现时蒂尔甘加眼科研究所的前身),开始实现其伟大目标的第一步。

(现时的蒂尔甘加眼科研究所)

桑德克和弗雷德教授一起制定了一种使用廉价人工晶状体,将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带到当时贫穷国家的策略。但碍于当时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只能进口,价格高达200至250美元,绝非贫穷人家能够承受。

1995年,桑德克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人工晶状体,成本低至5美元,撼动了整个业界,令人难以置信。而且他的操作快速可靠,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手术流程,可以说是在这项技术上做出了一个飞跃性的突破。

这样的结果是更多以往不敢想象自己能够重见光明的人,得到了新的希望。

当然,桑德克的这项创新技术冲击了很多行业,而且刚刚诞生之时免不了被人怀疑和嘲笑,甚至是攻击。但是《美国眼科杂志》在2007年曾经做过一个随机性研究,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桑德克的无缝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进行了比较。

结果证明桑德克的技术与所谓西方使用的复杂机器技术拥有相同的结果:在六个月的随访中成功率高达98%。而且结论是桑德克的整个手术过程时间更短更快,更便宜,对高端机器技术依赖性更低。

(《美国眼科杂志》公布的论文)

也就是说,通过这项技术桑德克能够更快更迅速的医治病人,从而更快速的在眼科医生这条途径上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率先将这项技术应用在自己国家的贫穷人民身上。由于成本下降至贫穷人家也能够承担,因此很多怀着忐忑心情的白内障患者来到桑德克的跟前。

(桑德克在作业)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所谓的特权,只要走进自己的诊断室,过道边总是怀着希望的人们在等待着桑德克,画面既感人,却又令人唏嘘,但桑德克总会以笑容,让这些病人得到安慰。

簇拥在桑德克身边的都是挣扎在失明边缘的贫穷人士。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诞生在尼泊尔,桑德克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但对于桑德克来说,最令自己振奋和高兴的,就是当患者脱下眼罩后惊讶的叫出:“我看到东西了!”或者是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眼前这位再次给予自己光明的人。

在他身上,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1994年蒂尔甘加眼科中心成立之初,尼泊尔的失明患病率为0.8%,白内障是主要原因。如今,尽管尼泊尔人口上升,但失明率已降至0.3%。

他总共为全球多个国家共计13万人恢复了视力,使白内障眼科手术成本降低了90%,提供的低成本白内障手术镜片遍布30多个国家。

在他身上,拥有着多个荣誉。澳大利亚名誉勋章,不丹国家勋章。拉蒙·马格赛赛奖,国际公认的亚洲诺贝尔奖,是授予亚洲个人和组织的最高奖项等等。

但这样的桑德克,却被称为“赤脚医生”。那是因为他曾经因为体验过兄弟姐妹因为走不出大山寻找治疗而去世的切肤之痛,因此他不会放弃那些同样遭遇的人。

他会带着团队,跋山涉水,前往那些被河流,被大山隔绝的村庄,为那里的人带来希望。

如果汽车走不上,列车穿不过,马匹踏不平的地方,那就用自己的双脚走出道路。

到了目的地,他和助手会搭起简易的手术室,然后在内里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正因为他改进了这一项技术,因此即使没有那些大型的高端器械也能够为患者进行医治,这也就将地域的界限打破,真正的做到了让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治愈的可能性。

(桑德克在搭建的简易手术室里作业)

现在的桑德克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已经很难再凭借自己的双脚走进那些穷山恶水的地方为那里的群众医治。

但他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培养新一批眼科外科医生是桑德克给自己的使命。得到他指导同时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数以千计。

桑德克在一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采访里高兴的说着:“现在我们一些年轻的外科医生,甚至比我的速度还要快”。他就像一位老师一般,看着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感到无比的欣慰。

是的,这就是尼泊尔很多人口中的“视力之神”,有着一段艰辛的过往,一身精湛的技术,一颗不忘初衷的心。

是的,桑德克其实也很平凡,他是病人眼中的医生,是学生眼中的老师,但他所做的事情,值得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