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烁教育方式看:父母是如何亲手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2020-01-05   奶嘴妈妈育婴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播出啦,新一季的节目中又多了一些新的爸爸,在这其中,曾在电视剧《欢乐颂》饰演小包总一角而备受观众喜爱的杨烁,他对儿子杨雨辰的军训式教育,却让他陷入争议,不少的网友都表示心疼杨雨辰。

从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杨烁对儿子一直使用的是命令式的语气,他对儿子呼来喝去,儿子一做得不好或者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对儿子冷嘲热讽。就连之前被称作《爸爸去哪儿》节目史上最凶的爸爸陈小春,都有一次对杨烁说觉得他真的过了。杨烁在节目的采访中表示,他觉得对待男孩子就应该严厉一点,他说希望儿子可以变成一个男子汉。但实际上,杨烁对待儿子杨雨辰的教育方式,正在一步步地把儿子往"讨好型人格"的方向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

杨雨辰其实是一个温柔懂事的男孩,他会在饺子妹妹难过的时候安慰他,也会在跟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大声欢笑,但在面对爸爸的时候,他却变得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做什么事都要看爸爸的眼色。杨烁自以为的让孩子改正的某些行为,其本质不过是孩子按着爸爸的意愿做出的行动罢了,孩子其实并没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小杨雨辰已经开始学会为了讨爸爸的欢心,让爸爸满意或者让爸爸不生气,而去配合爸爸的期待进行行动。

杨烁对待儿子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一点点地培养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父母错误的教育:"讨好型人格"的催化剂

很多家长会觉得"讨好型人格"是天生的性格,与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何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促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最大因素,恰恰就是父母的错误教育。

1、"不要太小气"

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当孩子们玩得正开心时,突然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很喜欢孩子的小汽车,并且希望孩子可以借他玩几天。孩子不同意,因为那是他很喜欢的属于他玩具,他正想拒绝时,他的妈妈出现了,妈妈把小汽车递到了小朋友的手里,说当然可以,好朋友就是要一起分享。玩乐后,其他小朋友都离开了,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要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他不喜欢,而妈妈却告诉他:"做人不要那幺小气,借给你的朋友,你不就让你的朋友带来快乐了吗?多好呀!"孩子应下了,但是他却一点也不开心。

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大方一些,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于是告诉孩子"不要那幺小气",要让别人开心,这其实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观念:要把别人的开心放在自己的开心之前。

2、父母无端责备孩子

有的父母常常会把很多事情无端地怪罪在孩子身上,即便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这样不理智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孩子在长时间地逆来顺受后,习惯性地将所有事情的过错怪罪在自己身上,因为父母平时对他的责备,已经让他形成了自己做什么都会错的错误念头了。

3、额外的条件附加

"如果你……妈妈就不爱你了",你是否也会在平时的日常相处中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如果是,请你停止,父母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要再让孩子提心吊胆,时时看着父母的脸色做事,总是万一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就失去爸爸妈妈的爱了。

4、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

身为父母的你,是否也曾在孩子只能的肩头,增添负担?"这次考试一定要……""这次可能性再失败了……"这些轻轻浅浅的话语,却是孩子最大的压力——不能辜负爸爸妈妈的期待,要努力,要完美。孩子的"动力"竟然是父母赋予的压力,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他甚至不懂得为自己考虑,多么卑微。

"讨好型人格":孩子唯独不爱自己

1、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这样人格的孩子会过分地关注他人的感受,及其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想法,生怕自己让别人不喜欢,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小心翼翼,即便是其他人不在意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也会为之懊恼许久。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人格"凡事以他人为先,没有主见,别人说哪个好就是哪个好,被人说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习惯性地贬低自己,生怕自己被嫌弃,从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3、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讨好型人格"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麻烦,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们畏惧说不,不懂拒绝,当别人发出请求时,只会摸摸接受,被人占了便宜也会选择独自承受,担心一旦拒绝,与别人的关系就会破裂。

4、缺乏界限和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不为自己考虑,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缺乏原则,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又经常突破别人的界限,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常常因为他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而受伤。

避免培养"讨好型人格":让孩子知道"我值得"

1、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要在对孩子的爱上附加条件,让孩子对父母心怀愧疚。

有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你做不好怎么对得起我",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需求来讨好父母。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

即便孩子犯了错,父母在批评教育后,也不忘了说一句"我依然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缺父母关爱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自信的心理。

2、允许孩子犯错

人无完人,父母不要总是苛求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不能犯错。允许孩子犯错,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比起责骂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是跟孩子一起分析错误,思考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在下一次的尝试中慢慢成功。

3、不要让孩子生活在严厉压抑的成长环境中

不少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要求严格,孩子一旦犯错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父母长期的高压教育容易引发孩子的"讨好型人格"模式。给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给予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够自己做出决定。

4、给孩子"发言"的机会

在要求孩子之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自以为是地安排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半胁迫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5、多些欣赏和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长期在过于严厉和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希望通过讨好父母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从表面上看,孩子变得听话、懂事,但实际上,孩子是胆怯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觉地讨好别人。

孩子每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时,父母应该细心聆听、鼓励孩子;在孩子做得好时,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欣赏与期待。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让孩子认可自己的一种方式。

不要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讨好型人格"只会让孩子一生疲于为他人着想;多一些鼓励与关怀,让孩子活出自我,健康地快乐成长。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