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阅读500页,然后你会发现知识是如何起作用的。他的威力就像是复利。——巴菲特
每天阅读500页?什么概念呢?
一般书籍一般是300页左右。每天阅读500页的书约等于读完一部大部头。
《原则》一书有530页,约4百万字;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500页,约6百万字;
很多人必会说:“天呐!每天读那么多书,这不是正常人做的事吧!”之前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在校期间,除了教科书,我没碰过其他书籍。什么四大名著,什么外国经典书,通通与我无关。
可是,如今的我,一天不读,感觉缺少什么;两天未读,浑身不自在;若是三天还没碰到书,我就会怀疑自己是否白活了!
这看起来挺神奇的,是什么让我从小不爱读书,长大后却嗜书如命?
答案先抛出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收获读书的三大好处。
1.读书是自我审视的过程,是认清自我最佳途径。
前几天,一位小伙伴在读书营分享了一篇叫《我希望你一进大学就知道这些事》的文章。她说自己很赞同作者讲到两个独特观点:
看完第一眼,我觉得说得很好,挺现实的,但仔细一想,却发现不太对劲。作者想表达的是大学生要用社会人士的心态去读大学。虽然立场没有错,但观点绝对化了。芒格多次强调,“我们要客观再客观”。读大学,不仅仅只是为了读专业,而是在专业中读自己啊!
2014年,我拿着本科的成绩读了广东最好读专科中最高分的专业。三年后,我决定放弃职场路,选择走“在路上,写文字”的路。
从表明上来看,我读的专业也无用,但仔细思考一下,大学究竟是读什么呢?无非是这三个字:读自己。
罗曼罗兰说:“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大抵如此!也就是说,无论你读什么专业,终究都是为了读懂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层次,想要什么,还缺什么。用一句话来说,书籍如镜子。
读书是一个照镜子过程。透过书籍,我们直视自己,不断自我审视,这才是阅读最为关键之处。
2.知识变现靠读书
很多人认为靠写作建立个人品牌,知识才能变现。其实不然,知识本身就可以变现。你想!我们从小奋发图强就是为了考到好大学;上好大学,最终为了找到好工作。有人还愿意用尽洪荒之力拼进体制,只为了得到稳定工资等等。这些本质中都是靠知识变现。
但许多人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却没掌握多少知识。只有经过大量阅读之后,把零散的信息转变为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才有可能变现,而信息不行。
用一条公式表示即是知识变现=收集信息+阅读+知识+变现途径。
如果没有读,那就没有所谓的知识变现。所以,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无用。
2017年底,我开始关闭朋友圈,把刷圈的时间全花在看书上。因为读书是赚钱的快速通道。它除了能让我升职加薪,还能让我靠写作赚外快,以及获得一些奖项(如去年得到某平台“文化类特等奖”)。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读书变现的好时代。任何人能通过读书实现变现,又能用钱反过来激励自己,形成学习奖励的良性闭循环?如何建立这个良性循环圈,进行五问五答。
3.读书能提升幸福感
众所周知,北欧人幸福指数高,这与他们喜欢阅读密切相关。
《这么慢,那么美》描写了一段这样的场景:“不管在飞机上、火车上、电车上、轮船上、夏日的草坪上、冬日的咖啡馆里,处处留下人们岁月静好的阅读场景。一杯咖啡、一本书,便是绝大部分北欧人休闲的意义。连去赴约,也不忘口袋里塞一本书。”
而我们呢?在公共场合,要么大声喧哗,要么低头玩手机还时不时发出令人烦躁的声音。而北欧人以书为友,不吵不闹,安静地阅读。我亦如此。我出门必带三件物品:手机、纸质书和Kindle。闲暇之时,我便独自安静地看书。渐渐地,我再也不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躁了。
埃莉诺·罗斯福说:“无论外部环境多么嘈杂,都能保持这种内在平静,这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它大大减少了精神上的损耗。”也就是说,阅读如一颗“定心丸”,它能使人平静,心灵愉悦,这样的人,不幸福,谁才会幸福呢?
古人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人为什么读书好呢?无非就是读书这三大好处!这也是我从小不爱读书,后来却嗜书如命的主要原因。知道读书好以后,我们该如何才能读好书、好读书呢?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讲到读书的完整流程选书—购书—读书—活用四步曲。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书和买书两个环节。
1.选对书
选书的如“相亲”,要相中符合自身需要的书。选对书才能事半功倍;选错书,白费力气。前几天,我又温习了《梁宁·产品思维课》。有一课讲到用户体验的五大大层次,这与我的选书技巧不谋而合。
选一本书如同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从不同层次去看对方,选书也如此。选书的最终目的是书籍的价值是否吻合自身需求。所以,我们先要收集书籍的信息。
通常,我了解一本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豆瓣看评分、书评、目录;另一种是通过他人推荐如书单、听书、参加读书会等。
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书、买书。
在不同阶段,每个人需要阅读的书籍类型不同。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两位作者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把书分为三大类。
主食类:知识类书籍;蔬菜类:工具类书籍;美食类:学识类书籍;
在饮食上,营养师会给不同人搭配不同菜谱。同样,我们给自己练身定制的书单,最好方法就是用三问三答来选书。
2.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有三种,分别是消遣、获取信息、获得知识。
如果是消遣阅读,你喜欢怎么的就怎么读,但如果是为了获取信息和获得知识进行阅读,就需要采取功利性阅读。如读《知史》这本书,我以功力阅读为目的,在书籍目录旁边写下收集历史素材和从历史角度看问题两大阅读目标。
【小结】
读好书、好读书的两大技巧,无非就是读书前准备工作,一是选对书;二是明确阅读目标。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读书的三大好处和读好书、好读书的两大技巧。不过,这样还远远是不够。优秀读书人,还是需要掌握高效阅读法。
原则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读书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读懂《资本论》这本书中的1-3页内容,也可以花同样的时间一口气把《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完。这说明什么呢?阅读速度和读书数量,跟书籍难度和个人阅读能力有关。敲重点来了!别在盲目跟风,用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来给自己贴标签。读书的方法,要么是消遣阅读,要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前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后者需要做到:
原则二: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在于培养自己的思考力。
前几天,我看《知史》这本书讲到,大文豪和诗人用错典故。神童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们一直以为冯唐命不好,可怜兮兮,但真正可怜的颜驷。
也就是说,《知史》这本书认为王勃这个典故用错,但我去查看其他历史书籍,又有论证此典故没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呢?
对我来说,也许没那么重要,真正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怀疑历史和求证历史的过程,我知道王勃的古典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所以呢!读书时,我要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看问题,他人的话,只信7分,3分留给独立思考。
例如,我给《认知红利》这本书写短评,就用到批判精神。豆瓣er有人给5星好评,有人给1星差评,我却给我3星中评。原因是这本书内容充实、实用,但是作者错把知识整合当成原创,没备注知识来源。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好也不差。
原则三:以教为学,深读浅出
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这是模型主要想说明以教为学是最佳学习方法。
于是有了“费曼技巧”史上最强的学习方式。这个模式是找一位小白,把你所学到的新概念讲给对方听。如果对方无法理解,说明你理解不够透彻,所以需要重新再学。
我试用了很多阅读技巧,但是这个两个方法是最高效的方法。例如,我把这两个方法分享出来,讲给你听,其实做大的收获者是我自己。
PS:你现在也可以试一试用“以教为学,深读浅出”的方法,尝试把这篇文章的精华内容讲给家人或其他小伙伴听。我敢肯定这样的学习效果一定会比一键收藏便完事好得多。
【总结】
从不爱读书,到嗜书如命,你需要知道、做到:
1.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2.知识变现靠读书
3.除了消遣阅读,阅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知识转化能力;读什么书很重要,选对书才能事半功倍。
4.高效的读书法:以教为学,深读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