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式教育”惹争议:小时候被信任的孩子长大后到底有多厉害?

2019-07-26     不迷茫君

01

最近,一个“放养式教育”的视频刷爆朋友圈。

起因是某学校高三女生的爸爸有一天突然给班主任写了封信,说女儿高三压力太大,长期处于被动做作业的状态,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他建议老师允许孩子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作业,想做多少做多少。征得老师同意后,女孩的成绩步步上升,最后如愿考上了211。

一时之间,放养式教育又被推上风口浪尖,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说,对于中国大部分孩子来说,放养并不合适,毕竟诱惑太多,竞争压力太大,父母不看紧,孩子更会泄气。可也有人说,家长劳心劳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想起不久前看的一个新闻,世界首富贝佐斯的富豪家族被曝光。原来,身价1470亿的贝佐斯还不是家里唯一的富豪。据说,贝佐斯的父母因为早年投资亚马逊,获得高达12万倍的回报率。

1995年,贝佐斯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但他却对电子商务领域特别有兴趣,刚创办亚马逊,最发愁的就是资金问题。于是他首先想到了父母,据说,当时他父母有30万美元的养老金,投了24万给儿子的公司。贝佐斯当时说,70%的可能性收不回来,不过父母还是把钱给了儿子。

还说了一句话:“我们对互联网不了解,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但我们了解、相信你—我们的儿子”。

23年后的今天,亚马逊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1亿美元的公司,贝佐斯的父母现在身价也高达300亿美元。

如今,贝佐斯成为大名鼎鼎的亚马逊首席执行官。他的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其实,放养式教育未必适合每个孩子,但放养式教育的精髓却值得每个家长学习,就是对孩子的信任。

02

被信任的孩子,内心更强大

最近几年,身边不少人聊起成年人的崩溃,大家都说这种崩溃常常是无声无息的。有些人看起来那么优秀,没想到内心却无比脆弱。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喜欢把“我不够好”挂在嘴边。

一旦患上这种完美主义,再完美也于事无补了。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骗子综合症,说的就是一个人无论多么成功,都无法把这些成功内化成自己的成就。在他们眼里,自己的成功都来自于运气。而这种骗子综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能承担多大风险,就有多勇敢。对于孩子也是如此,父母的信任才能塑造内心强大的孩子。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过一个概念,成长型思维。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一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能够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也愿意接受挑战,因为对他们来说,挫折和失败只不过是让自己更好的途径。而教育的关键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只有这样,他们才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也就是说,被信任的孩子,内心更强大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曾经做过一个“视崖装置”试验,来测试婴儿的知觉能力。吉布森挑选了30个6到14岁的婴儿,那个他们在一个看起来很像悬崖的装置上接受测试。结果发现,当婴儿爬到“悬崖”边犹豫不决时,如果对面的妈妈向他们微笑并且点头表示肯定,他们就可能勇敢地爬过去。但如果妈妈表现出恐惧、沮丧,孩子就会踌躇不前。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母亲就是孩子的“安全港”。当孩子感到痛苦的时候,回到妈妈身边,他们就会觉得安全,并且愿意去探索世界。

03

如何给孩子信任?

第一,忍住脾气,不要随便下结论

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室友是个学霸,据说,从上小学起就没出过前三名。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你每天起不来床的时候,学霸已经开始早自习。你每天发愁写不完作业的时候,学霸早就把自己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排好。不过最让人受刺激的是,没考好的时候,你拿着成绩单不敢回家的时候,学霸的妈妈来安慰她。

于是,学霸从来没有过我们面对父母时的担惊受怕和恐慌,长大后,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叫做被信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当父母或教育者们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反之,如果生活里,爸妈们总给孩子泼冷水,质疑他们的能力,孩子只会因为缺少安全感,越来越自暴自弃。

电影《四百击》讲述的就是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和父母逼成问题少年的故事。电影的名字来自法国的一句谚语:把不听话的孩子揍四百下。

起初,主人公安托万和其他孩子一样,是一个普通快乐的少年。在一次课堂上,同学们传看艳照,恰巧传到安托万手里时被老师发现,于是他被狠狠惩罚,还请了家长,父母也不相信他,斩钉截铁认为他就是“害群之马”。

安托万费尽心思写的作文却被父母怀疑是抄袭。饱受失望的他终于心如死灰,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因为偷窃打字机被父母送进了看守所。

整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守所里档案记录员问安托万,为什么总是撒谎时,他说,我说实话的时候他们都不能相信,我只能说些谎话了。

从来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是被后天塑造的。被信任的孩子,才会更相信自己。

第二,培养孩子独立,减少过度干预

很多父母觉得,放任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但其实,恰恰是父母的过度干涉,毁掉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美国妈妈Sara Zaske写过一本书《尊重孩子:一位美国母亲有感于培养自立孩子的德式育儿艺术》。书中,她讲了一个故事,女儿Sophia五岁的时候,在幼儿园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两个孩子都很优秀,可就是经常吵架,她们总是要求Sophia选择站在哪一边,结果常常是孩子很受伤。

可Sara却发现,德国的老师干预的方式很有意思,他们不会告诉孩子怎么做,反而会把问题抛给孩子自己去找答案。他们经常问,你觉得这么做会让她作何感想?或者,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即使得到的答案并不满意,老师们也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有时候,孩子会说,我就是不想理她。Sophia的班主任告诉Sara,我们必须接受孩子的决定,否则,问题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德国学校里,就算学生吵架,老师也不会惩罚或者强行干涉,他们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行为的后果。

生活里,我经常发现,孩子的表现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你总以为他还小,一旦放手就会出差错,可事实上,当你把问题交给孩子,往往就不再是问题。他们会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比成年人更有想象力。

第三,允许孩子犯错,尊重孩子的节奏

生活里,见过太多关心则乱的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太好。

孩子着急出去玩,正是学习穿鞋的好时候。起初,他可能会穿反,越着急就越穿不上,这个时候最考验的其实是家长的耐心。如果父母可以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哪怕失败,也让他们自己尝试,看起来浪费了大把时间,可对孩子来说,却是难得的成长。

一个孩子的独立都是从这些简单的小事开始的。没有一个孩子能比父母做得更好,但对于孩子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因为在这个试错的过程里,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能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

与其帮孩子做事,不如帮他们打气。

​迪士尼曾经拍过一部风靡全球的动画片《Piper》,讲述的就是一个鹬妈妈带着小鹬觅食的故事。短片中,面对海浪,小鹬无比害怕,但妈妈却始终没有走上前去帮忙,只是一次次地鼓励,示范如何捕食。

很多人看完都忍不住感叹,父母真正的爱,莫过于让孩子学会承受。而这种爱,需要莫大的信任。

这些年,很多人说到语言暴力、冷暴力,可我觉得一个家庭里,最大的暴力是父母打心眼里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这个过程一定不会太舒服。起初,孩子可能会犯错,会走弯路,但在可接受的范围里,让他们试错,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而更加重要的是,在给予孩子选择权的时候,我们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我相信你。

从小被信任的孩子充满自信,他们不怕犯错,能勇敢面对挫折,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能够找到内心的自我价值。我想,信任大概是为人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9QdMmwB8g2yegNDQu8d.html